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短短四句話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值得一讀再讀
唐代的青原惟信禪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每個人剛來到這世間都是懵懂無知、純潔無瑕的,人們告訴你這是“山”,這是“水”,那么在他眼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可是人總會長大,這時你會發現,這世界是那樣的復雜,山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是單純的水,這時候你會產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從懵懵懂懂到認清世界的本質,這個過程便是成長。
而這樣的成長,一般人都會經歷,難的是第三重境界。
有些人汲汲營營了一輩子,最后才恍然發現一切不過是虛幻,“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我們已不復當年的純真。
世間萬物,猶如過眼云煙,這種返璞歸真的認識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大多數人困在第二重境界,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第三重境界,而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臨終時曾給小兒子蘇過留下一首詩,這首詩首尾相同,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此詩名為 《廬山煙雨》,全文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晚年參禪已登堂入室,而這首《廬山煙雨》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一道偈子。
他這一生起起伏伏,年輕時曾得到文壇泰斗歐陽修的盛譽,名動京師。
在他意欲大展拳腳之時,母親和父親相繼病逝,他弟弟蘇轍只好返鄉守孝。
當他還朝時,發現京城早已不是當年所見之景象,當時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
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排擠,無奈之下只能自請出京。
他輾轉各地為官,表面上雖是自愿,但心中還是有幾分不平之意。
1079年,43歲的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難
- 標簽:忽悠女老板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