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貫徹落實4周年
日前,卓尼縣第三幼兒園的老師陪護孩子們在室外燦爛陽光下玩耍。記者 張學軍 尹曉軍 攝
今天,恰逢教育部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4周年。回望《指南》貫徹落實4周年,廣大幼教工作者在收獲的同時,也有一些困惑。為進一步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化對《指南》的理解和認識,學前周刊今起推出“回望《指南》”系列報道,對《指南》在實踐、政策、學理三個層面進行再解讀,以饗讀者。
經過整整4年的實踐,廣大幼兒園園長、教師以及教育行政工作者,對《指南》的貫徹落實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不斷反思中提升了對《指南》各項要求的認識。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幼教工作者對《指南》如何落實存在諸多困惑,對一些基本概念吃不透、理不清,導致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盲目照搬、走偏等現(xiàn)象。
在《指南》印發(fā)4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虞永平、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基本理論教研室主任錢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姚偉、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杜繼綱,請他們談談《指南》貫徹落實4周年帶來的變化與。
記者:我們都知道,《指南》著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方向。4年來,您覺得廣大幼教工作者在貫徹落實《指南》的過程中,形成了哪些基本共識?
虞永平:《指南》體現(xiàn)的是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兒童觀和教育觀。因此,《指南》所指的就是科學幼兒教育的方向,對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開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
《指南》實施4年以來,強化了科學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提升了全社會科學育兒的意識,尤其是強化了廣大幼兒園教師的兒童發(fā)展意識和教育目標意識,幼兒園教育實踐的目標指向更清晰,為每一個幼兒獲得有益經驗而活動的意識更加明確。這有助于減少幼兒的長時間等待、無效重復活動和被動性活動。
而且,《指南》更加明確了生活和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更加明確了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和開展多感官參與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幼兒發(fā)展的意義,教育的過程意識得到了強化。
特別是《指南》更強調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是學習主體,幼兒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地與周圍相互作用,幼兒主動地在相互作用中建構自己的智慧。
記者:您在接觸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在貫徹落實《指南》時普遍存在哪些困惑?原因何在?
錢雨:當前至少有兩大困惑。一是落實《指南》需要教師的智慧,不同水平的教師如何解讀它?二是如何應用《指南》去評價不同地區(qū)、不同水平的幼兒,并在不同課程框架下指導幼兒發(fā)展?
我們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有經驗的并愿意積極進取的教師來說,解讀并落實《指南》意味著在實踐中對照《指南》找差距,根據(jù)《指南》反思自己的實踐,不斷提高實踐水平的同時,加深對《指南》的理解,使《指南》可以舉一反三,為廣泛的教育實踐。而對于專業(yè)水平比較低并缺乏學習動力的教師來說,需要經過一定的《指南》培訓和,最有效的方式是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和用實踐案例來演繹《指南》的,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為師制定適宜的、具有一定應變性和操作性的手冊。
《指南》的學習和實踐不是簡單的閱讀和記憶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學習、理解和嘗試的過程。要充分理解《指南》中包含的幼兒發(fā)展的知識和幼兒教育方法、策略的知識,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結合起來。《指南》中除了有知識,還有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的要求,沒有對幼兒的觀察能力、課程的計劃能力、活動的組織能力以及教育評價的能力,《指南》難以真正貫徹和落實。
衡量教育質量的關鍵標準,在于是否體現(xiàn)了《指南》提出的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特點。”
記者:據(jù)報道,一些幼兒園仍采取“小學化”教學方式,這是不是說明對于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qū)?
姚偉:是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在我國有很深的社會土壤和文化基礎。激烈的社會競爭和高考的壓力自然輻射到幼兒園教育之中,幼兒園為了依循家長的不當需求等,都是引發(fā)“小學化”的原因。
什么是最適合幼兒的學習方式?《指南》非常明確地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園教育不同于其他學段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突出強調幼兒游戲和生活的價值,強調教師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給幼兒創(chuàng)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與和其他兒童交往的機會。
現(xiàn)在,各個幼兒園都在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努力使幼兒園課程更符合幼兒生活的實際,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衡量教育質量的關鍵標準,在于是否體現(xiàn)了《指南》提出的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特點,是否在落實《指南》各領域所提出的幼兒發(fā)展目標。
當前,幼兒積極學習品質培養(yǎng)成為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熱點問題。全美幼兒教育協(xié)會(NAEYC)評價幼兒教育課程的新標準和認證中,把積極學習品質作為高品質課程的一個領域。我國的《指南》明確提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
《指南》明確指出:“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超越幼兒發(fā)展水平的“小學化”教育不僅讓幼兒對學習沒有興趣,不能形成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所必需的寶貴的學習品質,而且了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童年的。如《指南》所說:“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學習《指南》,落實《指南》,重回《指南》,是我國幼教與發(fā)展長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