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6歲兒童發展指南公布 南京寶寶達標了嗎?
龍虎網訊 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6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從2006年開始收集世界兒童的情況、交流經驗起,歷時6年之久的中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近日正式公布了。這個指南給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設定了一個“階梯”狀的標準。那么,你家的寶寶達到這些要求了嗎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就《指南》中提到的3-6歲孩子的標準,分別采訪了部分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揚子晚報記者 王璟 蔡蘊琦
在拐賣等公共事件廣為關注的背景下,幼兒安全問題仍是關注重點!吨改稀废M3-4歲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3-4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絕大多數孩子應該都能做到。”南京中華幼兒園中(5)班的楊老師告訴記者,幼兒園在小班時就對孩子們進行過這樣的實驗。
“第一次,我到另外一個班上,對孩子們說,爸爸媽媽在樓下等你們,都跟著我走。幾乎所有孩子全跟我下了樓。”“經過安全教育以后,幼兒園又進行了第二次實驗,最后只有一個孩子上當了。”楊老師笑著說,現在不少家長也很注意這方面的教育。
孩子上小班的王女士說,有一次她帶女兒下樓玩,碰到一個陌生的阿姨,阿姨說:“寶寶好可愛,這糖給你吃。”女兒立刻接過了,“教育過好多遍了,但寶寶還是抵擋不住糖的。”
在關心尊重他人章節,《指南》要求4-5歲孩童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
“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啊……”這是兒童歌曲《我的好媽媽》中的歌詞,南京一所幼兒園老師告訴記者,從托班起課程中穿插著“體會父母辛苦”的課程。“我們在小班還教孩子用珠子給媽媽做一串項鏈,讓孩子邊唱《我的好媽媽》邊把項鏈套到媽媽的脖子上,那次親子活動中,好幾個媽媽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不過在父母看來,真正能體諒父母辛苦的孩子并不多。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4歲這個年齡段能清楚知道父母的職業,但并不能體諒辛苦,“不管我回來多累,兒子臨睡前總要纏著我講故事。不會因為媽媽今天上班太辛苦了,就自己看故事,不要你講了。”
《指南》認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歸屬感。5歲要能說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縣(區)名稱,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
南師大幼教發展中心康萍老師認為,大部分孩子能知道自己家小區的名字,但對于省、市這樣抽象的概念還搞不清楚,“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會把南京市說成南京省,讓5歲的孩子分清省和市兩個抽象概念,有些為難他們了。”
家長們的觀點和老師不謀而合。孩子上中班的馬女士說,兒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能說出小區的名字了,不過他總是把省份弄錯,或者干脆想不起來。對于南京有些景觀和物產,“他不會不明白景觀的意思,如果你問他南京有哪里好玩的,他會告訴你石頭城公園、莫愁湖公園。”同樣是5歲,冬冬知道的更多些,“他知道中山陵、紫金山、棲霞山、玄武湖,每到周末我和他爸爸帶著他在外面轉。”
在社會篇的章節中,對孩子與社會交流的能力提出要求。6歲要學會傾聽和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不別人,也不允許別人自己。
“從中班開始,孩子從只關注,慢慢向關注身邊事過渡,逐漸注意到別人的動作、行為,也慢慢開始接受別人的意見。比如說,兩個孩子會商量著交換玩具,如果一個孩子不愿意,另一個常常想辦法讓對方接受。孩子們慢慢學會不再用搶,而是用交流解決問題。”一名幼兒園老師說,上大班后,小組游戲中,孩子們開始相互協調分配角色,制定游戲規則,在這過程中,必然學會接受別人意見。
“6歲后孩子的確懂事了。”張女士體會很深,“調皮的時候我可以他。”不過,這接受建立在“條件”之上,“喊他去練琴,他常會說,練完后要看一會電視。”
揚子晚報記者看到,《指南》中沒有對學拼音提出要求,只要求孩子能夠在5-6歲時正確寫出自己的名字,寫寫畫畫時姿勢要正確。
“我家孩子已經能認識好多字,能寫出1-10的數字了。月、水、山、大這些字都會寫。”朱女士的女兒已經上大班了,父母專門教過她怎么寫自己的名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發現,家長們對拼音漢字的學習十分“趕早”。“不學以后上小學就跟不上。”
記者發現,《指南》中對學數學能力并沒有具體要求,只提出了5-6歲的孩子能夠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
“《指南》里強調的一個詞是‘實際’,這就告訴我們,幼兒數學是要引領幼兒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特級教師、中華幼兒園賈萍園長告訴記者,“比如,教幼兒園孩子認識10以內的數。老師會給孩子5元錢,讓孩子買兩樣東西,請孩子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錢等等。”賈園長告訴記者,5-6歲的孩子95%以上都會做10以內的加減運算,但一些“超量”完成加減法的訓練并不值得推薦。
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江蘇曾發布《學前教育條例》,對照教育部這個《指南》,記者發現江蘇更進一步明確了:幼兒園應當按照有關,在相關部門和專業機構的指導下,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開展必要的自救、互救、緊急疏散等應急演練,增強學齡前兒童的意識和能力。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指出,教師和家長在運用《指南》時要特別注意:.《指南》是參照,但不是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