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云《做智慧父母 給孩子科學的愛
什么是科學?大家都說科學是互聯網,是多,那愛有科學嗎?愛一定是有科學的。我們看未來的孩子到底比拼的是什么?是技能、基礎、學歷還是機會?我走過全國各個幼兒園,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我問家長,有的說一定是技能,一定是學歷,有的說是機會。大家看一下,應該是良好的習慣,完善的性格,超強的適應能力,主動學習的探索能力。大家都知道主動和被動的關系,也就是興趣,興趣第一,我們干什么都不覺得累,最容易出。
我們看這些能力來自于哪里?來自于教育。在教育過程當中,大家看有學校的教育,還有社會的教育,還有家庭教育,也就是孩子父母的教育。在這個教育中我們的父母起什么作用呢? 孩子6歲之前要擁有一方沃土,這方沃土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給他營養,我們的孩子隨著陽光雨露才能變成一棵大樹。我們的父母自己在了嗎?是修得自己的行為。既然良好的習慣是最重要的,我們看看我們為人父為人母之后,自己是怎樣的行為?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送到特別好的幼兒園。當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話,我們應該怎樣問?
一般家長都會這樣問:今天學習了嗎?今天哭了嗎?今天有沒有吃飽?今天有沒有人你,老師兇不兇?請問在座的各位園長,各位家長你這樣問過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有智慧地問孩子?
要問: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我分享了一下嗎?你今天開心嗎?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你教教我吧。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點,能告訴我嗎?你給爸爸媽媽講一個今天發生在你身邊最好玩最有趣的事情,好嗎?
為什么要這樣問?我們知道孩子進入一個早教機構和幼兒園就是進入一個社會,進入到社會的時候他并不是很快樂。為什么說不是那么快樂?我們吃飯、、睡覺、刷牙、洗腳要占據孩子三個多小時,而真正游戲就這么多,所以三個多小時,每天都是沒完沒了的你上廁所了嗎,要洗手,你吃飯了嗎,對孩子來說好煩。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對一個人的性格完善的基礎工程。幼兒園階段是紅藍之間,它的捷徑是什么,家園共育,要尊重個體差異。2到4歲是時間、空間知覺,2.5到3.5歲有紀律規則,2.5到6歲有感覺,3歲左右有生活能力,3到5歲有音樂能力發展,4歲以前有形象視覺、色覺辨別,4到5歲有順序排列,閱讀興趣。
父母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我們要抓住四個關鍵期。第一個關鍵期是紀律的關鍵期,紀律就是規則和安全。當我們學會開車的時候,每一個駕校不可能先給你一個大卡車,給你一個小轎車讓你先開,開的時候還不忘告訴你,這是斑馬線,這是左轉,不允許調頭,這就是我們孩子剛剛起步時我們要告訴他,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的,這叫做規則。有了規則以后,孩子將來在社會的上才能不偏移。
第二個關鍵期是音樂能力的關鍵期。這里我講一下胎教,當媽媽懷孕三個月的時候聽到特別美的音樂時,你把你的手放在肚子上,孩子是會慢慢隨著音樂節拍運動的,我們要在音樂關鍵期讓孩子聽音樂,比如一些好的兒歌,包括很多古詩詞,完全可以這樣去練。
第三個關鍵期是生活能力。在3歲左右,一定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就是我們行為習慣訓練的第一個階段,他一定要親自體驗。
第四個關鍵期是閱讀興趣,也就是4歲半到5歲,讓他去閱讀,讀大的繪本。我們現在市面都是圖文并茂的繪本,他可能看不懂字,但是畫能看懂。當你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有效地提問,這是給孩子最好的記憶力培養。我們做父母不僅要陪伴孩子,有陪讀的時間,還要有效提問。
我們學前教育如何根據這四個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設定了學前教育所有的學習和生活點,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什么?我們學前工作者一定要知孩子,要懂家長,要善于溝通,還要會學習。
不管早教機構,還是幼兒園,還是早幼教一體化,我們的服務對象都是孩子、父母。園長和管理者需要學習相應知識,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提升機構服務質量,實現家園共育。孩子自身有情緒,在情緒當中表現最強烈就是孩子剛剛入園的時候,會有分離焦慮期。大家知道這時候孩子有什么傾向?有尋求安全的,還有內向的,嘮叨的,還有什么?我們孩子在三歲之前上了幼兒園以后,他就是用哭來表示我不喜歡上學,也就是剛才我說的尋求安全性的,我們很多父母就說他膽小,要聽話。
我們在學前教育最怕什么?最怕內向型的孩子,內向型的孩子任老師指令行動,任家長指令。內向型的孩子在幼兒園當中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為內向的人不愿意說,只能壓抑著完成幼兒園的生活。
大家緊接著看習慣。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比什么比習慣養成更重要,剛才王司長說習慣是人一生的財富。幼兒園嬰班和小班注重的是養生教育,我們家長是不是應該去看看幼兒園的養成習慣是怎樣的,我們的洗手環節是洗五步還是洗一步,洗完了怎樣擦手,我們吃飯怎么吃,我們家長們一定要珍惜每次園所提供的日,這樣能夠橫向和縱向看孩子的發展階段。
關注孩子真正的成長。我們現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我們的家長不是關注,是管住。我們在教育機構當中絕對不能管住孩子,為什么不能管住?因為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把家庭教育方式和我們原來得到的良好教育機制都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父母肩負著對孩子終生教育的責任,必須持續學習,不斷成長。
教育機構是孩子邁向的第一個機構,所以要尊重孩子,因為這里已經是一個社會了。教育機構中的集體生活,可能存在著一些安全事故。比如小朋友之間咬傷和抓傷,戶外活動碰撞,和教具的使用安全。這里面就是因為家長沒有關注而是管住,比如家里面刀子和剪子放在孩子不能碰的地方,家長就覺得安全了,但是大家想一想這樣安全嗎,孩子永遠是好奇地看這個世界,你放得這么高,我在椅子再放一個小椅子我能不能抓住,看看這個剪子和刀子是什么東西。
孩子到了機構有一個分離焦慮期,我本來在家里餓了,茶幾上有點心;我要喝水,兌好了之后放在孩子手里面;要吃水果,馬上遞到手里面。幼兒園不是這樣的,當孩子餓的時候飯還沒有出來,口渴了可能老師沒有給他喝。當我看見別人的玩具特別好的時候,我不跟他商量,因為沒有人告訴我好的東西要跟大家分享,必須給我。他的語言發展不完善的時候他會用他的視覺來看對方的表情,當我在搶這個東西的時候,孩子看對方到底給不給我,當對方反應不過來,我一把手搶過來,用另一個手去挖別人。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不是給孩子講小朋友們不要挖人,是首先給孩子剪指甲。
注重個體差異,讓孩子全面發展。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幼兒具有的思想意識,他們對周圍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和學習愿望。幼兒具有一定學習能力,他們通過器官、動作、與周圍互動,無時無刻不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索。家長應尊重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以獨特的學習方式,支持和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探究。
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我們一直提倡在玩中學,玩是天生的。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幼兒在游戲中探索、發現、想象和創造,通過游戲認識周圍世界,感受生活,享受快樂。家長應該積極接納并支持孩子自在地游戲。我們做智慧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大量的游戲。幼兒在交往中成長,他在與同伴和交往的過程當中,獲得有益的生活經驗,不斷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家長應該滿足幼兒渴望陪伴的需要,鼓勵、支持幼兒主動與人交往,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
均衡的營養,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供營養均衡的飲食,悉心照料生活起居,保障孩子正常生長發育。經常帶孩子到戶外運動。家庭中要給孩子提供大量圖書和玩具,裝修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留的空間。玩具不一定都是買來,簡單的生活用品或自然材料同樣能激發孩子游戲和創造的興趣。和孩子一起搜集生活用品或自然材料,變換、創造各種玩法。經常陪孩子一起看圖書講故事,開闊眼界,豐富心靈,增進情趣,讓孩子從小親近和喜歡圖書。父母的作用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因為你是他的親生父母,老師再好,父母一定要配合好我們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
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們日常中點點滴滴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帶孩子去觸摸大自然,要多運動,多體驗。什么樣的體驗?爸爸和媽媽可以玩拍手,爸爸媽媽可以架起一個橋梁讓孩子去鉆。還要有具體的學習方式和節奏。
家長不應該缺乏平常心,互相攀比,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家長應該關注孩子,是否獲得了豐富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在探究過程當中是否給孩子思考和經驗積累,還要有分析解決新問題的經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還要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的預期決定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我們一直在說智商是做事,情商是的。我們看看運用信任的語氣,尊重的語氣,鼓勵的語氣,贊賞的語氣是什么效果。
大家都說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媽媽要學的第一個詞是謙虛。為什么要謙虛?寶貝,我怎么不懂呀,你給我講講,要謙虛。第二個詞是弱勢,我們現在媽媽太強勢了,要溫柔。爸爸要學的第一個詞是擔當,第二是責任,第三是自信。爸爸媽媽有了以上12個字,你的孩子一定會在這里面尋找出哪怕六個字,八個字。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你的孩子心跟你在一起,什么事都跟你交流,我們的父母就走進孩子心里了,真正的讀懂了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超強適應力?當面臨挑戰時,家長跟孩子聊一下為什么會發生這一切,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立刻打斷,鼓勵他們想出一條新的策略。您給孩子貼過標簽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貼,你是最棒的,你怎么老這么磨蹭呀,你怎么吃飯慢呀。愛學習,不愛學習,你聰明,你……。正面的和的都不要給孩子貼。無論給孩子情緒貼標簽,還是給孩子行為貼標簽,負面標簽還是正面標簽,貼著貼著這些就變成真的了。父母只需要孩子本來的樣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足夠了。這就是我們智慧父母要記住的一句話。
如何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其實我們最要培養的是意識、規則意識、作息時間和行為習慣。幼兒園要學大量數字和漢字,將來你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們自信心、人際關系、性、專注力、情緒管理,很多很多是我們當前學前工作者和我們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有了這些以后,孩子無論從情商上和學習能力上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我們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如何去做一個智慧的父母,科學地去愛孩子?我們首先要家長了解孩子成長的科學發展規律,科學不是你寫的,我寫的,是專門有人做研究。第二,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生活以及接受教育的過程,看看他的生活是什么,有了生活基礎才能對學習能力做準備。第三,家長要前瞻性了解孩子未來將面臨的學習和生活,要找著一個點幫助孩子,不是代替孩子。第四,一顆愛孩子和熱愛教育事業的心就足夠了。第五,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學前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扎實的實踐功底。我們書上是這樣的,可是案例是活生生的每一個孩子,差異真的不是用一個公式來代替的,要多觀察和多了解。第六,教育工作者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讓我們用愛去養育,用心去做教育,靜等花開,與我們的孩子共同成長!非常感謝在座的老師和學前教育工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