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試點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 游戲第一不學心算
中國江蘇網8月8日訊 3歲知道不跟陌生人走,4歲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5歲能說出家庭住址,6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經公布,關于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成長的階梯式標準就引發熱議。“新標”在我市實施情況如何?記者昨從市教育局了解到,暑期我市已對全體在崗幼師展開首次《指南》培訓,今秋新學期邗江區、廣陵區的幼兒園將率先試點“新標”。“新標”是利好還是“”引發我市家長和幼兒教師熱議。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民辦幼兒園和社會托養機構“小學化”傾向相對明顯。市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辦幼兒園負責人表示,在家長的要求下,幼兒園只得超綱教學。“有的家長直接問,為什么其他幼兒園教算術你們不教?小學一個月漢語拼音完了,孩子跟不上怎么辦?”
對此,市教育局基教處負責人陳月明認為,幼兒教育實行標準化教學,就是力求破題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傾向,為全市幼教工作者和幼兒家長提供一個科學參考,重視對孩子語言、科學、藝術素養的培養,“拔苗助長”式教學。“它要求幼兒教師不教漢語拼音和漢字,指導如何穩定孩子情緒。”
對于細化兒童行為的《指南》,也有不少家長提出質疑:這些規矩,幾歲的孩子能做到嗎?僅用這些“條條框框”是否就能扭轉幼兒教育現狀?“新標”會否孩子發展?
“《指南》提供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目標及典型表現,是家長和教師了解幼兒的參照,不是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不能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多年從事幼教工作的孔園長表示,取其精華則可,家長不必生搬硬套。
“應試教育熱火朝天,幼兒家長怕輸在起跑線上。”孔園長表示,揮之不去的成才壓力、家長的選擇、幼兒教師無奈的,三股力量讓幼教方向偏離“軌道”。“3到6歲幼兒教育需要‘松綁’。”
《指南》的實施,或許能夠從政策層面讓幼兒教育重新步入正軌。但改變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教育界人士虞永平表示:“的兒童觀、教育觀轉變,是糾正問題的根本力量,加強幼兒園教育的制建設是解決幼教‘小學化’的必經途徑。” 記者 張玉菁
3—6歲幼兒游戲是第一位的。幼兒園大班的閱讀要求是“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續編、創編故事”等,無需學習乘除法,更不需要學習速算心算。
中國江蘇網(江蘇中江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蘇ICP備07000608號
國新網許可證3212006001號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移動網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54因特網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