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在繪本編輯工作中的指導作用
以當當網童書頻道為例,網站將童書按年齡段分為0~2歲、3~6歲、7~10歲、11~14歲幾個階段,出版社在設計繪本的時候,也常常采用類似的區分法來設置讀者對象。但若用上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我們會發現這樣歸類讀者對象是不妥當的。兒童的發展,在各個年齡上都有著不一樣的特點,這些特點就造成他們對同一本繪本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有時候會產生困惑。
例如0~2歲孩童,因為身體隨時間迅速發育,因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區別也很大。有研究表明,6~8個月的孩童,只能識別大拇指,9~15個月的時候才開始認識其他手指,再到3歲時,便能運用手指做復雜的動作。繪本的創作編輯過程中應當重視這些差別,首先在繪本的材質選取上要考慮到孩童手部動作的操作程度,相應選取不同厚度的材質和出版物大小,方便孩童握或用手指翻頁。6~8個月的孩童因為只識別大拇指,所以日常中的動作大多是握著物體或者抱著物體。而再大一些的孩童,因為能使用其他手指做復雜動作,所以可以翻起較薄的東西。
除了身體上的發育帶來的差別,我們在編輯創作繪本過程中對語言發育也要有了解。有國外學者在調研中做過統計,兩歲前兒童掌握的詞匯中63%為名詞,只有8.5%是動詞。三歲后的這一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市面上針對0~2歲的掛圖產品多是以名詞圖示為主。繪本文字表現上可以考慮一下兒童視角的語法,例如,一歲多的常使用單詞句,“媽媽餅干”“爸爸襪子”等等。將各個詞語聯系起來的能力,在2歲以后才有較好的發展,我們可以在這期間避免使用過多動詞,但之后的孩童就可以使用四五個單詞的句子了,我們的文字也相應要有變化。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認知發育也是影響繪本內容的重要關鍵。3~6歲這個讀者群,再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存在極其大的差異。在這一階段(一般在4歲以前),孩童會簡單地認為其他人看待世界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是一樣的。而4歲之后,孩童懂得換位思考,能夠精確理解其他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了解這些情況下,我們在繪本故事創作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帶入式的體驗,是4歲后孩童能深刻體會的,在故事上我們就可以多一些場景的帶入,多讓受眾感受正面的教育體驗。
誠然,兒童發展心理學所涉及的內容不止是上述幾點,還有認知、個性發展、社會關系等諸多內容,這些方面都深刻地影響著孩童,也對我們出版繪本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出版繪本的時候要了解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利于更好地劃分我們讀者受眾,掌握他們之間的特性以及各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