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價值蘊涵
對學前教育質量及教育公平的日益關注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教育部制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
《指南》從其研制的過程到最后文本的形成,充分體現了科學性、性與先進性、時效性、操作性等特點。《指南》的研制工作歷時六年,經歷了五個階段:文獻研究、文本起草、效度檢驗、三次集中征求意見和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審議。筆者作為后兩個階段的參與者,為研制過程的嚴謹性、科學性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指南》文本的背后凝聚了整個研制團隊大量的心血與智慧。在不同范圍內多次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地廣泛征求意見,體現了教育部決策的性。
《指南》的文本雖然不足50頁,但它所承載的內涵與價值卻極其厚重:既有的高度,又有人性的溫度;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本源上看,教育是一種基于人、通過人而又為了人的活動。教育的基本旨是樹人育人,它以促進每一個兒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傇谌珖逃ぷ鲿h上的講話中指出:“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體現就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育人為本”是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的科學發展觀在教育中的體現。
《指南》“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表達的就是“育人為本”的價值!吨改稀丰槍Ξ斍皩W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從五個領域描述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并提出了具體的教育,這不僅彰顯了“育人為本”的,還指明了科學育人的實施徑。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較為細致地描述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并提出了具有極強實操性的教育。
教育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健全的教育應該既與社會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也與兒童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也能滿足個體的需要。長期以來,人們偏重于對社會價值的追求,而忽視了對個體價值的尊重。
兒童育價值的邊緣教育價值的中心是我國基礎教育與發展的重要特征。《指南》強調“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這些基本原則都是“尊重兒童”個體價值的表達。
在我國,家長普遍存在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非平常心態,這種高期待的美好愿望與科學之間尚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吨改稀房茖W地回答了3—6歲兒童“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應該學習什么(學習內容)、怎樣學習(學習方式)”,以及教師與家長“應該提供怎樣的幫助與指導”等有關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性與根本性問題,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與家長科學施教的意識與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教師與家長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達成基本的共識,從而保持步調一致,結成更穩定的互惠關系,增強“家園共育”的合力。
《指南》描繪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一般樣態與普遍規律,無法涵蓋豐富的個案,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兒童的發展不僅具有個體差異性,也具有不同步性。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成長速度,發展得早或發展得快,并不一定就意味著發展得好。
《指南》是價值導向,是行動綱領,不是篩查優劣的“標尺”,也不是統一訓練的“清單”。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將會遇到諸多的困難、疑惑與曲解,但只要我們懷揣理想,不斷地修正與完善教育與行為,扎扎實實地沿著《指南》的方向挺進,就一定會到達的頂點。
- 標簽:3—6歲兒童發展指南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