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測評尋找自我靠譜嗎?同學們還是信自己吧
一個不準的測試,加上不專業的解讀,是多么危險的事
如今,各類職業測驗儼然成為學生和家長高考決策中的標配。很多高中生根據這種測驗決定學什么專業。市面上職業測驗有很多,能力的,性格的,興趣的,價值觀的,甚至還有星座八卦的……作為業內人士,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這些測驗到底準不準?”基本上我的答案都是:不準。
為什么?我們先來看看高中學生小若做的霍蘭德興趣測驗。
這是在選科系統中出現最多的一個測驗。她來找我,就是因為她感覺“不準”。她說:“問卷里出現了很多職業名稱,但大部分職業我只是聽說過而已,并不知道真正是干什么的,只能憑想象來回答。另外,測驗結果還給我推薦了一些職業,但這些職業我并不喜歡啊,而且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不解決任何問題。”
而且她說,結果出來后,指導老師只是課堂上大概講了一下,沒有解讀結果。
這其實是很多高中同學遇到的普遍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測驗本身的問題。同學們的職業經驗太少。這個測驗最初是在美國的大工業時期給成年人做的,可能并不適合中國青少年群體。
第二,缺少專業解讀。如果老師能夠給出比較專業的測驗解釋,可以幫助同學們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所思考。但是大部分老師做不到。
后來我跟小若解釋說,“雖然測驗結果中顯示你的最高分數是C、R、A,但是整體來看,各項分數差異并不大,說明你的選擇其實很平均,并沒有突出喜歡或者討厭某個方面。再加上你的職業經歷很少,所以對測驗推薦的職業是無感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細節來思考自己的傾向性……”
“結合你曾提到的一些情況,非要挑一個相對喜歡的,那就是C類內容。非要挑一個最不喜歡的,那就是E類內容。你可以未來在C類的活動中挑選一兩個親身體驗一下,確認自己的感覺。也可以看看對周圍哪些職業有好奇心,多觀察體驗。“
說到這里,小若連連點頭,說這樣我就理解了。我也覺得我并沒有像測驗上說的那樣有明顯的特征,需要多方面嘗試才能確切知道。
所以,一個不準的測驗,加上不專業的解讀,是多么危險的事。一個不太懂的老師和一個不太懂的家長,有可能從這個測驗結果斷章取義,給一個剛好聽話的孩子選定了職業方向。
測評用在成人群體中,是因為成年人的性格傾向等各個方面相對穩定,對自我和職業的理解力也夠。高中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測評來尋找自我并不靠譜,結果往往只是起到了一個“標簽化自我”的作用。
看上去挺科學的報告,其實只是用高大上的名詞把人分類了而已。實際距離青少年真正的潛力還很遠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