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癥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敏感度!
我們已經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防疫當下,除了上班之外,大家基本都待在家里,若是沒有復工,最多外出采購,或適當下樓活動。
往年,春暖花開,家長通常會帶孩子去游玩,對于孩子而言,走進大自然,是接觸各種生命的最棒時刻,通過昆蟲,可以讓孩子認識個別物種的差異,進而了解自然生態與生長的環境。應有盡有的豐富教材,都可以從大自然中免費取得!
大自然缺失癥,缺少大自然刺激,依賴電子產品
孩子若是少了大自然這個媒介的刺激,太依賴手機或科技,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對于事物的敏感度,甚至在未來也可能提高其犯罪率。平時應常帶孩子去公園、戶外游玩,讓孩子熟悉戶外環境。當孩子習慣后,常常是孩子先有新發現,大人才后知后覺,若沒有常接觸自然,或已經受到太多外在事物的干擾,會容易自動忽略。
孩子的本能就是玩,看到石頭、砂子、泥土、草地等就會四處探索,但有些孩子卻完全不敢觸碰。課堂上常帶孩子去戶外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葉子、撿東西,有時會看到父母在旁制止:‘那很臟、趕快丟掉’,但孩子會認為這片葉子很特別,想撿起來收藏。這些撿葉子的活動其實可以是很有意義的延伸,雖然不是精美、高科技的玩具,卻是將扮家家酒搬到戶外,且是大自然的產物。
為什么越小的孩子不怕蛇,年齡較大的孩子反而不敢靠近?原來是因為孩子接受太多大人的主觀認知,乍看之下,大自然存在著許多危險,但孩子在探索、認識這些危險后,才會知道什么是安全,以及該如何保護自己。如果家長與孩子都在不了解環境的情況下外出,他們會因為爸媽的不安而感到害怕,有時父母因為愛孩子,不想冒任何風險,而阻絕了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然而,孩子并不懂得何謂安全與危險,他們對于這兩者的認知都是從家長的觀念而來,例如:蛇和蜜蜂代表危險,鯊魚也是危險的,孩子接收到的想法常常是父母的主觀認知。
老師是引導者,讓孩子自由探索大自然,而非幫孩子定義昆蟲的好與壞
0至2歲的階段就是在學習與模仿,3歲開始有足夠的認知進行到下個階段的學習與探索,若是父母感到害怕或尖叫,他們也會害怕。在戶外學習時,最大原則是‘引導大于教導’,老師是引導者,不只是在告知孩子昆蟲、動物的特性、名稱,而是引導孩子觀察、接觸大自然,以及正確的對待方式,并非為他們定義這個昆蟲或動物是好還是不好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接觸、觀察,并領悟出該如何與之相處。例如,引導孩子認識貓狗的時候,會請他們思考:我們這樣做,貓狗會不會舒服?可以怎么做讓貓狗覺得安全?如果貓狗感覺安全,是否我們自己也能保持安全?
置身于大自然中,除了可以刺激五感,更有助于培養人際關系
在自然環境中能夠接收到很多不同的五感刺激:嗅覺、觸覺、視覺、味覺、聽覺,即使是一個很無聊的公園,孩子們還是可以自行發展出很有趣的活動,例如:把落葉當船,或是把落葉、石頭排列出一個攤位販賣等。除了這些外在刺激,他們也可以在公園里找到玩樂的同伴,會一起討論、分享,建立人際關系網。在課堂上帶孩子外出時,他們通常都互不相識,在家長可能還不一定有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建立起友誼,自行發展出分工合作的模式,從中學會分享、領導能力與人際關系。
比起擔心孩子變臟,倒不如教他變臟之后如何清潔
家長所擔心的衛生問題其實是可以被克服的,0至2歲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緊張、害怕或分離焦慮而將手放進嘴巴里,此時家長要盡量跟在孩子旁邊,也要縮短孩子在外的時間,即使只是散步也可以。3至6歲的孩子認知能力較強,能夠理解衛生與清潔觀念,此時爸媽可以教導他們衛生習慣。把自己弄臟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應培養孩子知道如何避免讓自己生病,而不是避免將自己弄臟,他們在練習操作的過程中,會慢慢知道什么方式才是安全的。
在大自然中發掘疑問,從書本中得到驗證
較少在戶外的孩子對于昆蟲、動物的認知都是來自于書本,他可能知道紫斑蝶,獨角仙、蚜蟲等,但少了實際觀察,只會知道它的名稱。而實際走到戶外的孩子會知道蝴蝶在吃什么、紫斑蝶跟其他蝴蝶有何不同。若孩子不認識這是紫斑蝶,他可能會更好奇,想要去觀察:它要去哪里?為什么要往這邊飛?它的同伴都去哪里了?希望孩子一直在大自然里發現問題,是主動發掘而不是被動接受書本的知識。鼓勵孩子在還沒接受書本的理論知識前到戶外探索,后續就能從書本上得到驗證。
你是不是也期待疫情結束,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那就讓我們照顧好自己,共渡難關,等待春暖花開!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