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么這么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對父母來說,要做到溫和且堅定實在大有難度,在權威與妥協之中拿捏不佳,教養難上加難!但別氣餒,先了解2個觀念、再掌握3個要點,你也能循序漸進、熟能生巧,對孩子做到溫和與堅定哦!
什么是溫和且堅定的教養?
又稱為正向教養,在親子關系中,爸媽對孩子通常像是天秤的兩端:太嚴厲或太溺愛,這是缺乏溫和與堅定的緣故。例如,對嚴厲的父母來說,管教方式常缺乏溫和,而溺愛的父母則少了堅定。如果要實行正向教養,則溫和、堅定都必須融入日常生活中。
為什么要做到溫和堅定這么難?
在生活中,你與孩子是否常出現這些情形?看電視、玩玩具、吃飯,這些要怎么進行、多久內要完成,爸媽會定出一套自認合理的規范。大一點的孩子會希望照自己的意愿走、出現親子抗爭;小一點的孩子就用哭鬧來表達不滿。
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設定了規范,卻因耐不住孩子哭鬧而妥協。例如全家出門吃飯,孩子卻還想玩,因此撇頭、揮掉食物、哭鬧,爸媽為了制止孩子于是妥協。孩子游走在邊界、知道規范是可以攻破的,爸媽的原則就更難堅持了。
對爸媽來說,教養看似只能嚴厲或妥協,有但事實上,還是能采取中間值的。
溫和堅定要怎么同時實行?先了解2觀念
1. 不溺愛
溫和對許多人來說,就是柔、不發脾氣、不指責,盡量避免讓孩子有失望或生氣的情緒。但這通常難以拿捏,就形成了溺愛:給予太多自由且沒有規范。溫和的意思,更正確的解釋是對孩子的尊重;即使孩子覺得失望或生氣,也能接受尊重他們的感受,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
2. 不嚴厲
有些爸媽將堅定誤解成用界線來約束、控制或懲罰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希望能借此保護他們、并培養他們的社會化。但這種情形下,孩子就會出現反抗、叛逆,且加深親子間的權力爭斗,出現反效果。但堅定的意思,是爸媽對自己、當下情境的尊重,堅持、同時不帶有情緒地讓孩子解你的界線。
為什么溫和堅定的教養這么難,3步驟做到溫和且堅定
1. 讓孩子知道爸媽了解我的心情
剛開始實行時,孩子會發現慣用招數失敗,怎么一直攻不破媽媽的界線時便會哭鬧生氣!但這時爸媽一定要hold情緒,尊重孩子的反抗,并不斷說出媽媽知道你現在不想吃飯、媽媽知道你現在還想玩,讓孩子知道你懂他的心情。
2. 持續你的溫和堅定
爸媽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或暫時帶哭鬧、生氣的孩子離開現場,進行安撫。但是,記得要繼續溫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的界限現在應該要吃飯了,持續讓孩子了解,媽媽的界線已無法用哭鬧輕易攻破。
3. 接受孩子的爆炸情緒
面對鬧脾氣的孩子,爸媽情緒難免受影響,但記得要情緒平穩,給予孩子宣泄情緒的空間,待心情平復后給他/她一個擁抱,畢竟在孩子世界中,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失落感是很大的。孩子宣泄情緒后,對于爸媽的界限也較能接受。
爸媽的堅持,孩子會有所轉變
孩子面對爸媽的溫和堅定時,一開始會因難以接受而更反抗,且還會用其他方式繼續測試爸媽。但記得,爸媽只要堅持下去,你會慢慢發現,孩子的反抗、哭鬧漸漸少了,再次發作的時間也會拉長,你的堅持會有收獲的!
- 標簽:滕麗名圖片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