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孩子出門判若兩人,可能患選擇性不語癥
孩子生得少,有些小朋友從小一個人玩耍,遇到外人時,顯得害羞、內向、文靜,不愛說話,專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公開場合常是焦慮、緊張或害怕,甚至面無表情,就是不開口,這可能是選擇性不語癥,務必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造成選擇性不語癥的原因眾多且復雜,通常是因發展遲緩、壓力情境、不合適地被對待等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兒童時期是1/140,女生略多于男生。
選擇性不語癥好發于兒童.察覺異樣應及早就醫
莎莎是典型個案,長相可愛,媽媽將她打扮成小公主,不過,一出了門,她卻變成小冰女,面無表情,不與人交談,家長以為年紀小、個性害羞與膽小。長大之后就會大方開朗。敢與外人交談。
就讀小班時,莎莎在學校不說話,但一回到家,就變多話;中班時,她依然不說話、不太跟同學游戲,以及不太愿意參與跳舞、表演等活動;到了念大班時,她還是不太說話,像是旁觀者,沒有融入團體。
如果老師要求說話,莎莎明顯地抗拒,先是面無表情,然后撇過頭、背過身,或者后退,最后全身僵硬或發抖,并且抗拒來上學。隨著癥狀嚴重,連面對熟悉的親友等人,也打招呼、不回應、不說話。但回到家或者在外沒受注意時,莎莎又能自然地與家人對話。父母覺得不太對勁,陪同就醫,經過檢查后確診為選擇性不語癥。
選擇性不語癥好發于兒童,癥狀初起的年齡多在5歲以前,但家長常以為孩子還小,長大就會變得外向,以致被疏忽,直到孩子入學后出現溝通互動障礙,學習成績不理想,家長才陪著就醫。
選擇性不語癥注意四大表現
1.孩子在社交場合或學校經常不開口說話,但在家里卻是對答流暢。
2.于社交情境下,孩子的臉部表情常讓人看不出情緒,面無表情、表情僵硬。
3.常容易于社交場合出現焦慮反應,例如,不敢與人眼神對視、咬嘴唇、抿嘴、摳指甲、抓臉等。
4.愿意配合不需要說話的活動,但排斥需要說話與被他人注意的情境,例如:不參與跳舞、帶動唱或團體討論。
選擇性不語癥孩子容易被忽略,進而衍生校園霸凌事件,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行為,務必及早就醫,通過專業醫療團隊的治療,讓孩子不再有口難言。
- 標簽:steam 游戲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