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寶自由遠去 是"收割韭菜"還是"回歸理性"
“以前花一兩元就能充滿電,前幾天一下子被扣了12元。”吳翔宇自稱是共享充電寶的長期用戶,因為手機的使用頻率高,他習慣了外出時租借充電寶。對于共享充電寶漲價,他表示,“這完全是‘收割韭菜’行為”。
和吳翔宇有同樣感受的人還有很多,“部分充電寶8元每小時”的話題在新浪微博閱讀量已經達5600多萬,有網友感嘆“充電寶自由正在遠去”。
業內資深人士張凡坦言,“很多品牌的共享充電寶租金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調,現在起碼2元到3元每小時。”他還表示在特殊的高消費場所,租金甚至高達15元甚至20元每小時。
共享充電寶告別1元時代
你還記得,上一次還共享充電寶被扣了多少錢嗎?
雷越嵐回憶,今年9月在福建晉江動車車站借充電寶時,租金5元/小時,當時手機沒電,她只能狠下心來,“我還特意設定了鬧鐘提前5分鐘去還”。
8月8日,在成都溫江五醫院住院的付小姐,借了來電科技的共享充電寶被扣款8元,付小姐表示不是不接受漲價,只是覺得很意外,“突然間就漲價了,扣款比原來高了不少”。
張凡在某共享充電寶企業工作,他說:“據我了解,頭部企業中的好幾家都漲價了,從去年開始就有漲價的,1元/小時的柜機在大城市基本沒有了。”
目前國內共享充電寶的市場基本形成了“三電一獸”的行業格局。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布的《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顯示,2019年共享充電寶市場全年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1.5億人次。其中,街電、小電、怪獸、來電4家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28.6%、27%、25.1%和15.6%。
來電科技的高級市場總監劉穎表示,“來電近期并沒有明顯漲價,目前來電大部分場景收費仍是1元到2元每小時。”她坦言,不愿意看到共享充電寶漲價,“但是如果其他友商都漲價,我們也不排除日后根據行業發展對價格進行動態調整。”
其實,沒有明顯的漲價輪次,也不是某一時間節點集體漲價。劉穎認為,更加貼近的說法是,不同場景共享充電寶的價格從來都不是統一的。“商家掌握一定的定價權,有些是商家主動要求提高定價”,共享充電寶的租借價格和場景消費水平相匹配,比如酒吧、KTV等高消費場景,還有就是車站、醫院等大流量場景,共享充電寶的租金相對較高。
對以租金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共享充電寶行業,上調價格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劉穎介紹說,目前共享充電寶市場日均訂單量保持在3000萬左右。
張凡透露,“幾家共享充電寶頭部企業基本可以做到盈虧持平”。聚美優品在今年4月發布的2018年度財務報告顯示,2018年街電最高日訂單量達180萬單,用戶破億,在過去一年實現規模化盈利,且實現年度盈利。
市場競爭、資本寒冬下的自我救贖
共享充電寶集體漲價,既有企業內部開拓市場的原因,也有外部融資困難的原因。
渠道成本、運維成本、設備成本、研發成本是共享充電寶行業的主要成本。其中渠道成本是導致漲價的關鍵因素。劉穎說:“市場激烈的競爭導致渠道成本上漲”。
渠道成本其實是入場費和分成,這是共享充電寶行業不成文的規定,也是張凡口中的由于市場競爭導致的額外成本。入場費是指某共享充電寶品牌進入商家需要一次性繳納的費用,分成品牌方、代理商、商家幾方,依據已投放柜機的訂單量分成利潤。
在共享充電寶企業瓜分市場的焦灼競爭中,商家掌握了極高的話語權。張凡說:“入場費和分成主要看商家的話語權”,所謂話語權,是共享充電寶代理商和商家之間的博弈。
一般規律是,對于小商家,會給四成到五成的流水;對于大型連鎖點位,則需要一次性付清高額入場費。
在北京三里屯一家不足10平方米的飲品店里,擺著兩臺街電設備,店員告訴中國青年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