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黃旭華談科學精神
29日下午,平時寧靜的中國工程院變得熱鬧起來——兩位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院士回“娘家”了。他們要在這里開一個座談會。
核潛艇研究的開創者黃旭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與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一起,在這個下午暢談科學精神。
袁隆平:“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我現在是‘90后’,腦瓜子還沒糊,數學心算沒問題,還要繼續做研究,目標是實現每公頃產量20噸。”袁隆平笑著說。
他離不開農田。盡管已經90歲,袁隆平仍然堅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這次出發來北京之前,袁隆平一大早還先到田里待了半個小時,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暫地道個別。而帶著“共和國勛章”回去后,袁隆平說,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我晚上,滿腦子都是稻子的事情。”
幾年前,記者采訪袁隆平,他曾經放下豪言壯語:我已經快86歲了,身體還很好,再干4年沒問題,希望到90歲時,超級稻每公頃產量能夠達到17噸。“人吶,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今天,他成了“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念念不忘的還是這句——“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他說,得獎,很激動,但也是個鞭策,自己還是要繼續攀高峰。
如果沒有意外,今年10月,超級稻就能實現每公頃產量達到18噸。“實現18噸之后呢,下一個目標就是20噸。”這也是理論上的最高產量。
自稱“90后”的袁隆平笑著說,爭取在百歲之前,把每公頃產量20噸這個“小目標”完成了。
一提起稻子,袁隆平就打開了話匣子。興致勃勃,各類數據也是信手拈來。他還有另一個目標——耐鹽堿水稻。
“全國有十幾億畝鹽堿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袁隆平說,他們計劃發展耐鹽堿的水稻1億畝,每畝按最低產量300公斤計算,也可以多產300億公斤的糧食。
黃旭華:“把一生放到科研中,把科研放到心里去”
相比袁隆平,黃旭華的名字對公眾來說可能略顯陌生。
他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為國家利益,黃旭華幾十年隱姓埋名、默默工作,潛心技術攻關,為我國核潛艇研制的從無到有,實現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8年,中國開展導彈核潛艇研究,黃旭華作為首批29個人之一參與其中。從那時起直到去年離休,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核潛艇研制工作。
研究剛啟動時,我國工業體系甚至并不具備研制核潛艇的基本條件。更大的困難是,我們沒有專業人才,對核潛艇的知識一無所知,手上也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
“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國外對我們的嚴密封鎖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從核潛艇的玩具模型上去驗證核潛艇大概是什么,用算盤、計算尺和秤砣計算出復雜的核潛艇關鍵數據。1970年,黃旭華和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都屬罕見。
座談會上,黃旭華感慨,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了,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研事業的前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是障礙重重、風險很多。廣大科研人員必須要有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心。
他動情地說,我們搞科研的,如果不把科研裝到心里,是很難出成果的。黃旭華說,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當中去,這樣聽起來老套的話,放到今天,同樣適用。
中國工程院黨組號召全體院士向袁隆平、黃旭華院士學習,學習他們科學報國、勇攀高峰的愛國情懷,嚴謹治學、求實奉獻的科學精神,誠實守信、淡薄名利的崇高品德。
(科技日報北京9月29日電 李 艷 張蓋倫)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