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號轉網”即將全國推廣 三大運營商你要選擇誰?
根據國常會要求,今年11月30日之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將在全國推行攜號轉網服務。
攜號轉網,即用戶可以在保留原手機號的同時,在不同運營商之間更換套餐。攜號轉網是一項民生工程,代表了用戶話語權的提升,但可能影響未來三大運營商的用戶格局。
據媒體報道,中國聯通手機營業廳已經新增“攜號入網”入口;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手機營業廳盡管尚未開通“攜號入網”通道,但客服顧問可以詳細解答用戶關于“攜號入網”的業務問題。
中金公司等研報分析稱,短期來看,攜號轉網或對ARPU(每個用戶平均收入)最高、用戶基數最大的中國移動有一定沖擊,但中長期并不會對運營商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
近期正式上線
預計2020年辦理用戶2000萬
攜號轉網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舉措。工信部7月31日發布《攜號轉網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截至8月14日已經完成向社會征求意見。
據介紹,工信部將于近期正式發布《攜號轉網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攜號轉網工作推進將分為三個階段:9月20日前,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5個試點省(市)完成試驗,向用戶提供服務;11月10日至25日,其他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攜號轉網”上線進行試運行;11月30日前,全國范圍內正式提供攜號轉網服務。
根據中金公司研報,目前,北美、西歐和日韓等地均支持攜號轉網,給予用戶在電信服務中更強的話語權。因為電話號碼已成為個人身份標識的組成部分,更換號碼具有一定的成本, 這成為了運營商對老用戶進行價格歧視的主要工具。為了消除新老用戶之間的價格歧視、擴大移動服務普遍性,攜號轉網在2006年正式被提上議程,2010年正式啟動試點。
但是,過去攜號轉網業務發展緩慢,主要因為背后還牽涉運營商的網絡改造、計費系統改造以及號碼歸屬等一系列問題,也存在部分運營商為防止用戶流失采取捆綁業務套餐、延長排隊時間等變相設置障礙的做法。
2018年12月1日,工信部推動湖北、天津、海南、江西、云南5個試點省(市)開始啟用攜號轉網業務受理新流程。新流程下,用戶不需要再通過原運營商線下營業廳開具攜轉證明,只需在線就可以完成查詢和申請,最后直接轉入運營商營業廳辦理入網即可。新流程下,轉網操作大幅簡化,賦予用戶在選擇套餐時更大的自由度。
工信部今年7月公布數據顯示,5個試點省市已經完成了230萬用戶的“攜號轉網”工作,而去年的試點城市中,僅有47萬用戶參與。
工信部稱,自今年2月以來,全國成功攜號轉網用戶數每月高速提升,月均增長率高達21.38%。截至2019年6月底,攜號轉網的辦理量已經超過了2018年全年辦理量,預計11月全國實現攜號轉網后,辦理量會有更大提升。預計2020年攜號轉網全國辦理用戶將會達到兩千萬。
以5個試點省市攜號轉網的操作流程為例,按照以下圖示步驟就可以進行攜號轉網。根據《攜號轉網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只要用戶提出申請,運營商就必須為其辦理套餐提前解約、號碼解綁,從而解除限制允許轉網。
攜號轉網會導致無法使用部分業務或者影響第三方代繳話費嗎?
不會。攜號轉網相關系統已經改造完畢,工信部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按照攜號轉網用戶與本企業原有用戶享有同等權益的基本原則提供相同服務。目前也已經建立“攜號轉網”數據庫并向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開放。部分用戶規模較大的第三方充值平臺,如微信支付寶等均已可正常為“攜號轉網”用戶充值。
不過,攜號轉網后原業務中網齡、積分數據可能會清零,具體與各大運營商舉措有關。例如中國移動表示,轉網后原有積分(M值)會轉到新品牌名下。
運營商面臨“狼來了”?
根據三大運營商2019年半年報,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移動4G用戶達7.34億戶,凈增2113萬戶;中國電信4G用戶數2.66億戶,凈增2048萬戶;中國聯通4G用戶數2.39億戶,凈增1901萬戶,4G用戶市場份額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雖然攜號轉網賦予用戶選擇套餐時更大的自主權,但從運營商角度而言影響有限,其判斷短期或對中國移動有一定沖擊(因其ARPU最高),但中長期不會造成運營商格局的明顯變化。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
第一,替代方案早已落地,2017年11月工信部已發文要求運營商不得限制老用戶更換新套餐,這使得運營商內部很難對新老用戶進行價格歧視,而三家運營商提供的新用戶套餐通常價格優惠且差異有限。
第二,套餐資費已經明顯降低,三大運營商激烈的市場競爭, 以及近兩年來提速降費政策取消語音和流量漫游的舉措已經導致話費套餐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用戶通過轉網獲得的費用節省也在不斷消弭。
第三,融合業務成為趨勢,運營商通過捆綁手機、寬帶、IPTV等業務提供綜合網絡接入服務,增加了用戶的粘性。
第四,手機號碼的身份屬性降低,主要由于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普及和第二卡槽用戶的占比提升。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今年7月介紹了更大范圍推進“攜號轉網”工作的痛點和難點。
聞庫指出,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升級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號碼已經不僅僅是通信用戶標識了,而且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的互聯網當中,成為網絡運行空間的“身份證”。用戶更換手機號碼不僅需要很高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還可能引發財產及安全風險。“攜號轉網”就可以來化解這些矛盾,用戶可以在號碼不變的情況下,選擇為其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從全面鋪開的角度來說,還要妥善應對數據量龐大、涉及面甚廣的兩大挑戰。
為此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網絡和運營系統進行必要的改造。我國有接近16億移動用戶,對16億移動用戶的運營系統進行更新,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從世界角度來看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做很多復雜細致的工作。
二是要對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在互聯網企業等第三方平臺進行同步改造,手機號碼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的信息應用當中。要維持原有應用不受影響,需要各行各業應用系統協同配合,確保用戶“攜號轉網”后的使用體驗。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