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么辦?父母別再“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不利于娃成長
執筆:張蒙
定稿:蘇子后
有很多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一時沖動對孩子造成了傷害,可是當回過神來的時候又會對孩子感到愧疚不已,想要去彌補孩子。
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但這時的傷害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影響,根本無法挽回。所以,此時的家長就會借用一顆“糖”來去安慰孩子,從而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不過,這種“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
案例
明明最近看到一款新型的玩具汽車,就一直吵著自己的媽媽要,但媽媽覺得家里的玩具已經夠多了,沒必要再買新的。
但明明卻不達目的不罷休,甚至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媽媽,媽媽有些煩躁,頭腦一熱就打了明明一巴掌,打完后又感到自己太沖動了。
看到明明臉上被自己打出來的手掌印,媽媽后悔不已,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她鄭重地給明明道了歉,還把之前一直堅持不肯買的玩具汽車也給買下了。
明明這才破涕為笑,原諒了媽媽的一時沖動。
生活中和明明媽媽一樣的寶媽很多,在孩子不聽話或自己氣急敗壞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就會動手打孩子,但打完就反悔了,又趕緊去彌補。
這種教育方式便是人們常說的“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但這樣做真的好嗎?
“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危害
1、父母制定的規則形同虛設
有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父母經常搖擺不定,不能堅守自己的底線,那么就會讓這些規則形同虛設。
孩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會養成愛哭鬧、拖延癥、喜歡破壞、脾氣差等缺點,嚴重的甚至還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2、讓孩子無法明辨是非,認知易出現偏差
也有的父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并沒有什么問題,并且以后可能會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但是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卻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禁忌。
父母這種經常言行不一的行為,會混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認知極其容易出現偏差。
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
1、保持言行一致
家長在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始終堅持著言出必行,那么孩子就會把這當成一種習慣,潛移默化下,孩子就能把規則當成一種本能,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去遵守它。
懂得言行一致的家長,會使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會更有責任心,更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2、獎罰分明
制定規則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獎罰分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如果做錯了,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
懂得獎罰分明的家長,孩子無論大事小事能有進退、懂得適可而止,能知錯就改、懂得為他人著想。
延伸閱讀:其他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1、棍棒式教育
家長經常打孩子,而又不給孩子任何精神上的補償的話,一是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膽小自卑的心理,孩子的心思比較細膩,自尊心又強,當家長經常打孩子,就會讓孩子開始逐漸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會形成“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
二是容易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打他,他就會模仿家長打別人,尤其是喜歡欺負年紀比較小的孩子。而且如果不及時阻止,只會讓孩子越變越壞,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
2、溺愛式教育
這種教育就是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多,會導致孩子產生錯覺和依賴,一是孩子在這種環境成長,會讓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意識;
二是因為過度溺愛,讓孩子對外面的生活難以適應,三是會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這種教育雖然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好,但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無利。
由此可見, “給糖”的教育是不對的, “打巴掌” 的教育也是不對的,對于不聽話、哭鬧的孩子,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用溫柔和耐心去感化孩子。
- 標簽:安然無恙歌詞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