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媽媽常見的疾病有哪些
產后媽媽常見的幾種疾病有哪些?我們知道產后媽媽的身體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月子里,在這個時期,媽媽的身體跟寶寶的身體一樣,免疫力不是很好,很容易被感染各種疾病,為了我們母嬰的健康,我們要格外的小心,不過產后媽媽常見的疾病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1、生殖器官感染
產婦在產褥期抗病能力差,加上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再有分娩后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在同房后容易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會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癥、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防止生殖器官感染的方法是:在產褥期切忌同居,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后2個月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要加強營養,注意休息,增強抵抗力。
2、產后膀胱炎
產婦在產后膀胱的肌肉暫時還比較松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后期體內潴留的水分,在產后也主要通過腎臟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骯炎。
預防膀胱炎發生的方法是:在產后宜多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里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要防止臟水流入陰道。
3、產后關節
產婦在產后如過早、過多地從事家務勞動,或過久地抱孩子,或接觸冷水,就會使關節、肌腱和韌帶負擔過重,引起手腕部及手指關節痛,且經久不愈。足跟部有較充實堅韌的脂肪墊,對體重的壓力、行走活動時的震動能起到緩沖的作用。但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由于活動減少,甚至很少下床行走,致使足跟部的脂肪墊發生廢用性退化而變得薄弱。當產婦滿月后下床活動時,足跟部脂肪墊的薄弱就使之對體重的支持和運動時震動的緩沖作用大為減弱,脂肪墊也會因此而產生充血,水腫等非特異性炎癥,以致造成足跟部的疼痛。
防止手關節痛的方法是:在產褥期,產婦要注意休息,不要過多做家務。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避免過早接觸冷水。
4、產后乳腺炎
乳腺疾病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其中乳腺癌占女性癌癥死亡率的第一位。一般而言,乳腺疾病多發生于35歲以上的中年婦女,但近年來患乳腺疾病甚至是癌癥的女性年齡明顯呈年輕趨勢,發病年齡提前了10歲。乳腺癌的發病與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有關。如果有以下情況,那么你可能就是發生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產婦在產后發生乳腺炎的原因,除了抵抗力下降外,還有二個原因。
一、 乳汁淤積:因為瘀積的乳汁最適宜于細菌的生長繁殖;
二、 因產婦乳頭、乳暈的皮膚薄,易導致乳頭破損而引起細菌感染。
綜合上述,產后媽媽的身體是很虛弱的,我們爸爸們得格外小心的照顧媽媽。媽媽們看到上面的介紹可不要嚇著,其實沒那么嚴重,這些都只是常見的且不是很嚴重的,再說了我們也詳細的介紹了預防辦法,爸爸媽媽們多關注關注,也許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