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為主旋律電影另辟蹊徑
當前,《銀河補習班》正在熱映,該片在內容上,屬于軟科幻題材電影,沒有非常嚴密的科學定理和專業邏輯奠基,更多屬于“借殼發揮”,該片用了太空事故的引子講述著父子親情的故事。
觀看過后的直觀感覺是,該片擁有著鮮明的優點和缺點。
就該片呈現出的特點而言,其一,作為該片的主演,鄧超和白宇個人的表演實力突出。白宇從《大象席地而坐》到《我不是藥神》再到《無名之輩》以及現在的《銀河補習班》,貢獻出了近乎完全不同的幾個表演傾向,呈現出相當的可塑性和過硬的個人實力。而鄧超則以本片中跨越三個時代不同年齡段父親的生動表演毫無壓力地再次艷壓群芳。
其二,該片中幾場關鍵戲立得住、立得穩。比如火炬接力后意外出現時情緒和表情轉變的鋪墊,洪水到來時尋找兒子的絕望情緒和表現力度,以及兒子飛行前夕談話時發生矛盾的黯然神傷,最后歷經挫折重歸平淡的微表情和語調拿捏精準得當。這幾場戲的出色發揮,直接讓觀眾進入了戲里,并隨著人物的情緒和情節的轉折起伏動蕩。
其三,家國情懷的理解十分深刻。相比于一些主旋律電影中對家國情懷的片面和狹隘,該片對于家國的理解更深入。兒子雖然是飛行員、宇航員,是為國爭光,但這并不意味著父親被冤屈的人生就該因此忍受無解的蹉跎,相反父親說的話令我印象深刻——“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首先要修好自己的橋!边@種對個體信念追求的強調,更具人文關懷和情感色彩。
其四,主旋律電影的另辟蹊徑。從《戰狼2》到《湄公河》再到《紅!,主旋律電影似乎更多在強調國家的發展進步與重大事件,這毋庸置疑是正確且應該的,但是局限于此卻會限制其發展進步。該片以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為小切口,講親情,講父愛,算是為主旋律電影另辟了一條新路,作為“增味劑”的主旋律片段不僅讓該片觀眾熱血沸騰,也讓家國情懷得到烘托。
當然,該片也同樣存在著不足。比如時代的刻畫流于表面。對于時代的刻畫,更多止于當時的影像播放、插曲放送,而沒有留在時代細節的刻畫和氛圍的渲染上,這使得影片所強化的時代感大大失色,有點類似于《港囧》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音樂的堆砌,貌似誠意滿滿,實則毫無新意,容易讓人失去代入感。
又比如影片的人物形象較為扁平。除了父子之外,其他人的角色較為扁平,無論是老師還是教導主任,或者是宇航員,都欠缺打磨。影片中,老師為什么跟男主父親戀愛、結婚,為什么對一個差生如此上心,缺乏動機交代。教導主任片面強調應試教育而不見人性溫暖,也較為片面。演員邵兵臺詞如同背誦,缺少了個人情感流露,且與白宇的對戲并不出彩。
總之,《銀河補習班》算是以主旋律科幻為外殼,以父子親情為核心,勝在鄧超“父子”的表演和這種親情的鋪墊延宕,就整體而言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商業電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