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
我們常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但現在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焦慮的心理,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復雜,但在很多程度上與父母的“焦慮”是分不開的。
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到孩子
根據美國的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如果父親或母親患上焦慮癥,那么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慮癥的風險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家長往往通過以下行為舉止將焦慮癥“傳染”給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批評,在孩子面前經常流露出驚慌和害怕的表情等。遇事經常緊張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慮的;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長期被忽略、責打、否定的狀況下,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父母要求過高
如今,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準,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煉機會,當他們獨自置身于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系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系的不和諧。比如父母在婚姻關系上有裂痕,他們自己不愿意面對,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癥狀,使家里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從而避免父母關系的破裂。
總之,當父母中任何一方有焦慮傾向時,要警惕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分焦慮、緊張,及對孩子過度保護,動輒批評指責,將自己的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