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疾病是糖友常見多發病,別忽視!
消化系統疾病是糖友常見多發病
中日友好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杜時雨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易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進而從各個方面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統疾病是目前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可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0 1
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出現口腔問題,常見疾病包括牙周組織感染、口腔黏膜病變、齲齒、牙齒松動脫落等。牙周組織感染表現為牙齦腫脹充血、水腫、疼痛等。口腔黏膜病變多見于口腔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感染。保持口腔衛生是糖尿病患者防止口腔疾病的關鍵。除了做好日常的口腔清潔,還要及時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復體、食物嵌塞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0 2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出現的胃腸動力障礙主要包括食管病變、糖尿病胃輕癱、腸道病變等。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而調控胃腸運動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正是導致胃腸動力障礙的重要原因。此外,糖尿病患者長期存在胃腸激素分泌紊亂,也影響消化道的正常運動。
糖尿病相關的食管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食管主動運動減少,甚至發生逆向蠕動,同時食管下端括約肌過度松弛,從而導致胃酸、膽汁反流等。上述食管運動障礙可進一步引起反酸、燒心、吞咽困難等癥狀。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引起的胃腸動力障礙中較嚴重的一種,主要表現為胃蠕動減慢、食物排空時間延長,進而引起惡心、嘔吐、早飽、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糖尿病患者的腸道病變主要表現為便秘、腹瀉等癥狀,常交替發生。糖尿病性便秘以排便次數減少、排便費力為特點,在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糖尿病性腹瀉常發生于夜間及清晨,嚴重者可有大便失禁。此外,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是導致便秘和腹瀉的原因之一。
為防止上述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定時定量清淡飲食,忌暴飲暴食,進食后不宜立刻臥床休息。在血糖控制和飲食習慣調整的基礎上,酌情應用調節胃腸動力藥物和營養神經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改善相關癥狀。
0 3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而糖尿病患者出現消化性潰瘍時常缺乏典型節律性腹痛的特點,部分糖尿病患者潰瘍發生時甚至無明顯的自覺癥狀,因此胃鏡檢查對于糖尿病患者更為重要。一旦診斷為消化性潰瘍,還應注意檢測幽門螺桿菌。若幽門螺桿菌檢測為陽性,需行根除治療,同時還要按療程應用抑酸、保護胃黏膜藥物,盡量避免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等損害胃黏膜的藥物。
0 4
肝膽疾病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及膽石癥的發病率顯著升高。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進展至肝硬化階段后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預后,膽石癥可誘發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等急危重癥,因此及早發現上述情況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極為重要。對于肝膽疾病的防治,除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外,糖尿病患者還應注意肝生化指標的監測,定期進行腹部超聲等檢查。
0 5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近年來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肝癌、胰腺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等多種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存在較高的發病風險。與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總體發病風險增加了62%,其中肝癌增加68%、結直腸癌增加115%、食管癌增加110%、胰腺癌增加194%。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有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風險呢?研究發現,糖尿病會引起人體糖脂代謝障礙和消化系統微炎癥狀態持續存在,直接導致了癌癥風險的增加,“糖”成了促使糖尿病患者發生惡性腫瘤的根源。其次,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存在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導致腫瘤高發的危險因素。此外,長期不合理應用降糖藥物,也會增加機體患癌風險。
針對糖尿病患者存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高發風險,患者和醫生需共同努力,實施相應的早期篩查和預防措施。糖尿病患者要注重自身健康管理,如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健康飲食、避免不良生活習慣、戒煙戒酒等。
平時還應監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定期復診。降糖藥物的使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擅自調整。若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需及時規范地予以相應治療。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督導患者定期體檢,同時合理安排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消化內鏡檢查等腫瘤篩查措施,進而實現對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早發現、早治療。
- 標簽:中央八套直播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