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生兒臍部流水
肚臍是胎兒與母親連接的“紐帶”,一般臍帶內含一根靜脈、兩根動脈,周圍是膠狀組織,這是母親供給胎兒營養和胎兒排泄廢物的必經之路。
新生兒娩出后剪斷并結扎臍帶后,如果臍窩創面血管尚未閉合,會引起新生兒肚臍流水、甚至少量滲血等癥狀。由于局部滲水,不易干燥,因此,新生兒的臍部也是細菌繁殖的好地方,避免孩子受到細菌的“侵襲”,父母應了解導致新生兒肚臍流水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1、臍茸
臍茸實際上是臍部粘膜的殘留物,這是肚臍流水比較常見的原因之一。
臍茸的外觀很像一塊粉紅肉,位于肚臍中央,分泌物較多,護理時不注意碰之會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因此,對于新生兒的臍茸應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治療:
需帶孩子去醫院,由醫生用硝酸銀燒灼或搔刮局部或電灼,通過這種治療方式,新生兒臍茸一般都能治愈,但如果灼療無效需手術切除。
2、臍肉芽腫
由于斷臍后未愈合的傷口受異物的刺激形成的息肉樣小肉芽腫。表現為臍部有櫻桃紅色腫物,似米粒至黃豆大小的組織,有膿、血性分泌物,污染衣褲。
治療:
這種治療手段和治療臍茸的一樣。
3、臍濕疹
肚臍內或周圍常有小的紅丘疹或皮膚糜爛,分泌物時多時少。由于?癢常引起臍周圍抓痕。
治療:
一般可先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濕疹處,然后再用1-4%硼酸液外洗局部患處,并涂氧化鋅油等,療效顯著。
4、臍出血
臍帶脫落后的1周-1個月內,新生兒若用力咳嗽、哭鬧使腹內壓升高時,臍殘留端內血管會有少許開放,出現少量滲血。其原因是,斷臍后臍帶內的血管僅為功能上的關閉,從解剖上講仍未關閉,是一個潛在的通道。一旦孩子腹壓升高,臍部就會有少量出血,表現為新生兒的衣服上有少許咖啡色或鮮紅色的血跡。
治療:
發現到新生兒臍部出血,父母首先應鎮定,這時先用75%酒精輕輕地擦去臍部的血跡,再用消毒紗布包扎。
哪些臨床表現提示新生兒外科疾病
新生兒期指出生后至1個月的新生兒,其外科疾病的臨床表現有特殊性,往往需要仔細觀察,才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其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呼吸困難:正常新生兒呼吸40?44次/分,呼吸困難常表現為運動減弱、次數增加、點頭狀呼吸同時伴有呻吟。新生兒期常見于自發性氣胸、膈疝所致。如初次吃奶后即發生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咳嗆,則應高度懷疑食管閉鎖。
2、嘔吐:新生兒持續性嘔吐常提示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如生后48小時內出現嘔吐,尤其是吐出膽汁樣液體,應懷疑先天性疾病所致的消化道梗阻。生后2周左右出現逐漸加重的噴射性嘔吐,應懷疑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或胃食管返留。
3、腹脹:腹脹伴嘔吐多見于腸梗阻、胃腸道穿孔、胎糞性腹膜炎,高位梗阻常以頻繁嘔吐為其特點而低位梗阻則以腹脹為明顯,如果腹脹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現象則應高度懷疑肝破裂、脾破裂出血所致的血腹。
4、腹部腫塊:除右上腹腫大可能是肝臟、下腹腫大可能是充盈的膀胱外,在腹部捫及的腫塊常為內臟的積水、囊腫或是腫瘤。
5、便秘:出生后無胎糞排出,首先應注意是否有肛門畸形,24小時內無胎糞排出,提示有腸梗阻,而以腸道畸形可能性最大。
6、便血:便血同時伴有嘔吐、腹脹,多見于腸旋轉不良、腸壞死。先出現腹瀉,以后出現血便,并有腹脹、嘔吐,則應高度懷疑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尤其是見于未成熟兒。
7、黃疸:新生兒生后2-3天出現輕度黃疸,第2周左右消退,常為生理性黃疸。如果黃疸持續不退并進行性加重應懷疑為新生兒肝炎綜合癥或先天性膽道閉鎖。
掌握了以上的臨床癥狀,我們的細心的爸爸媽媽就要負起責任來看護好我們的新生寶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