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媽媽腕”防不勝防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標題會覺得奇怪,難道產后的新媽媽也會出現手腕問題么,不是只有經常打電腦的人才會出現“鼠標手”么,為什么產后新媽媽也會出現手腕問題呢,專家介紹說音樂家、打字員、電腦操作員、作業員等都是 “媽媽腕”的高危險群,下面是詳細介紹:
在您了解媽媽腕之前,我們先和您做一個小實驗,即將你的大拇指握住,并且將你的手腕彎向小指側時,因為發炎的肌腱滑囊受到拉力牽扯引發疼痛,就有可能是你得了媽媽腕了。這個是非常有名的芬科斯試驗,能很清晰的表達“媽媽腕”的引發原因。 在我們大拇指的根部有兩條肌腱,一條是拇指外展長肌,一條是伸拇指短肌;豎起大拇指時,可以在大拇指的根部手腕處,摸到這兩條肌腱。肌腱就像麻蠅一樣,肌肉的收縮牽動肌腱而帶動手指的運動。如果這兩條肌腱活動得太頻繁,或者是在超過負荷的力量、不正確的姿勢下使用,肌腱就會受傷,而產生周圍滑液囊的發炎,造成手腕在大拇指側的疼痛,而影響手腕及大拇指的活動。
您知道什么人群最容易得“媽媽腕”嗎?
轉水龍頭、剪布、縫紉、重復抓握、轉瓶塞等動作,或像是音樂家、打字員、電腦操作員、作業員等都是 “媽媽腕”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需要使用手腕與大拇指做重復動作、手腕常常受到壓迫的人,最常被這個疾病困擾。而在您生產后,因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易引起手腕韌帶的水腫,肌腱也變得脆弱;或者是抱小孩的姿勢不當、時間太久,也都會拉傷手腕的肌腱。
值得區分的是,“媽媽腕”是癥狀通常是慢慢加重,而不是突然發生,嚴重時不但會妨礙手腕的運動,也會影響睡眠,病人會覺得關節僵硬,甚至像神經痛一樣,會往上痛到手臂,往下痛到大拇指的末端。在做手掌抓握、大拇指蹺起、手腕往小指側變曲時,疼痛常常會加劇。可看見在手腕橈骨末端莖突處有一點點水腫,按壓時疼痛。“腕隧道綜合征”是另一種常見的手腕疾病,由于手掌的正中神經在通過手掌韌帶時受到壓迫,會發生手指麻木、感覺像觸電一般、大拇指下方魚際肌萎縮無力的現象,必須與“媽媽腕”區分清楚。
得了“媽媽腕”,應當如何確診治療呢?
目前可以使用“骨骼肌肉超聲波”來論斷。超聲波的檢查優點是準確、省時,也沒有輻射的危害。超聲波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排隊其他容易混淆的疾病,像是橈骨神經痛、腕骨骨關節炎、肌腱感染等等,能給你最適當的治療。大多數只要給予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便可減輕疼痛、降低發炎。醫生會為你定做一個手腕與大拇指的固定副木,請你穿戴4-6個星期,不但可以保護發炎的肌腱,也能夠提醒你盡量讓患處休息。目前針對于情況嚴重的病患,應配合局部的電療、熱療、超聲波或激光等物理治療。
產后新媽媽可能出現多種產后疾病,因而產后做好預防是很重要的,而且產后也要做好身體保養的工作,補養氣血,盡早的恢復身體健康,一些常見的產后病也要做好相應的預防,但是當出現這些疾病的時候也要積極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