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認識坐月子的四大誤區
“坐月子”是中國媽媽們在生產之后必須經過的步驟,也是隨著歷史的長河傳承下來的傳統,其實,小編告訴大家,盡管坐月子有很多講究,但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存在許多坐月子的認識誤區。下面,就來讓專家揭示一下坐月子存在的四大誤區吧!
第一個誤區是:“捂月子”
一些老人家說,產婦不管多熱的天氣,也得穿上長衣長褲,頭上還必須戴上帽子或圍上頭巾說是怕“受風”。“捂月子”是一個極不科學的做法。這樣做使汗液不能蒸發,影響體內散熱。尤其炎熱的夏天,嚴重時成為病態,造成產后中暑。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改變“捂”的狀況是很危險的。即使是冬天,也要保持空氣新鮮。
產婦休養的房間不一定要大,但要安靜、清潔、通風良好。有空調的房間要合理調節室溫,避免夏天中暑,冬天著涼。每天至少保證開窗通風1小時左右,交換新鮮空氣。新鮮空氣有助于消除疲勞、恢復健康。
第二個誤區是:坐月子不刷牙
有人說“產婦刷牙,以后牙齒會酸痛、松動,甚至脫落……”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產婦分娩時,體力消耗很大,體質下降,抵抗力降低,口腔內的條件致病菌容易侵入機體而致病。產婦在月子里吃了不少富含維生素、高糖、高蛋白的營養食物,尤其是各種糕點和滋補品,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品。如果吃后不刷牙,這些食物殘渣長時間停留在牙縫間和牙齒的點、隙、溝凹內,經發酵、產酸后,口腔內的條件致病菌乘虛而入,導致牙齦炎、牙周炎和多發性齲齒的發生。因此,產婦在月子里不刷牙是不對的。坐月子的產婦,口腔衛生尤為重要,不但要刷牙而且要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以保護牙齒。
第三個誤區是:產后不洗澡不運動
產后不清潔不洗頭,說是會“著風”,這也是不科學的。產婦產后汗多,乳房淌奶,下身又有惡露不斷流出,全身發黏,需要比平時更講究衛生。事實上,歐美各國的產婦都是這樣做的,并無不良反應。產后及時清潔身體,可幫助新媽媽解除分娩疲勞,保持舒暢的心情。但是,產后的前幾日,有些媽媽身體比較虛弱,有些則會因傷口大、撕裂傷嚴重或腹部有刀口,遇到這種情況,可先做擦浴。等待傷口愈合得差不多了再洗淋浴。
另外,分娩過程中,產婦會大量出汗,而產后汗液更會增多。這個時候若按照老規矩不洗頭的話,味道難聞不算,還可能引起細菌感染。所以,月子里只要新媽媽健康情況允許,就可以洗頭。
以前在農業社會,出個門可能只靠走路,保暖衣物也較欠缺,衛生環境較差,營養補充不似現代這么充足,因此有不下床走動的過度要求。而現在看來,這樣做弊大于利,產后及早下床活動,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血栓栓塞,也可促進惡露及時排出。
第四個誤區是:不吃蔬菜和水果
按一些老人的習慣,生完孩子,產婦就被“淹沒”在各類營養補品中,可青菜、水果卻讓產婦不多吃,甚至不吃,老人家擔心寒涼,對身體不好。殊不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僅可以補充肉、蛋類所缺乏的維生素C和纖維素,還可以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及排便,防止產后便秘的發生。足夠的B族維生素能使乳汁充沛,因此,新媽媽要適當吃一些粗糧、水果、蔬菜。
科學月子是產后媽媽們必須做到的,畢竟這對母嬰雙方面都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正確的坐月子態度和認識,才能讓媽媽們在產后的生理、心理各方面迅速恢復,希望媽媽們在學習了上述專家講解有關知識后,能夠應用到自己的真是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