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蛋殼心理找一個出口
驚詫悲嘆之后,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孩子純凈的心靈外,要圍裹住一層"蛋殼",令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與人溝通?為什么這層"蛋殼"又是如此脆弱,在外來壓力下,輕易地破碎?基于此,我們特策劃了本期專題——
心理醫生的話 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們
●文/袁榮親
“蛋殼心理”是一種值得家長警惕的心理現象。具備這種心理的孩子,在行為上一般表現為對自己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同時又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因此,為了保護自己,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為退縮,孤僻,與人交往時表現為偏激,敏感,甚至敵對,會采取攻擊、報復的行為去解決與別人發生的沖突。
這些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心理呢?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人心理成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5到6歲和12到13歲這兩個年齡段,也就是小學入學前后和青春期。這兩個階段都處于轉折時期,孩子自身的成長變化讓他變得困擾和混亂,因此,在心理上必然要形成“自我統合”,完成個體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環境的整合與適應。成功的“自我統合”,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發展,而當孩子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環境表現為不平衡及不穩定,又不能在外力作用下順利地化解這些心理毒素、幫助他跨越這一心靈的“危險地帶”,那么任何一根導火線都會把他推向深淵,只是因導火線的不同,當事者性格類型的不同:事件爆發的時間、內容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的會采取在別人或別的東西上施暴的方式泄恨,有的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以求解脫。
任何一種性格都是從第一個行為開始的,而家庭則是孩子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父母是他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如果孩子第一次遭到嘲笑,與父母訴說時,父母能夠耐心地傾聽并且細致地給予分析引導,那么孩子的這種主動交流行為就會得到鼓勵和支持,下次他還會用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果這種行為反復運用、反復得到支持和鼓勵,孩子便自然而然地養成了積極交流的習慣,并遷移、運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種境遇之中,逐步形成能坦誠、大膽地與別人溝通的性格。而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鼓勵,或是遭到父母的誤解否定甚至誤導,則易導致緘默其口、閉鎖心靈,產生自卑,偏執的性格,就會采取敵對、報復、攻擊性的行為去應對別人,尤其是給他帶來傷害的人。
你的孩子有“蛋殼心理”嗎?
●文/ 范國平
為了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家長所要做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做好直面社會、獨立人生的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僅是知識的,還有身體、心理的,讓孩子從小懂得如何遵守社會規范、如何自我調控。
下面10個題目設計用來測驗3-6歲兒童的“蛋殼心理”狀況,對照實際生活情景填寫(在對應的詞語上打“√”),填完后按照題后的提示計分。
1. 如果孩子亂丟垃圾、弄臟剛穿的衣服等,你們是否會批評他(她)?
極少 有時 經常
2. 孩子因要求被拒絕或者被批評后,是否會哭泣較長時間?
極少 有時 經常
3. 玩智力游戲失敗后,孩子是否不愿意重新玩下去?
極少 有時 經常
4. 聚會時,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得更出眾,孩子是否會吵著要回家?
極少 有時 經常
5. 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時,是否難以說服他(她)改變做法?
極少 有時 經常
6. 要求孩子重新說一遍他(她)剛說過的話時,孩子是否不愿意?
極少 有時 經常
7. 你是否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家里表現得更活躍、更外向?
極少 有時 經常
8. 孩子是否不愿意去幼兒園?
極少 有時 經常
9. 當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時,是否不愿意承認錯誤?
極少 有時 經常
10.在家庭教育之中,你是否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揚或者批評?
極少 有時 經常
計分方法與結果評價
第一步:1-9題,選擇“極少”得1分,選擇“有時”得2分,選擇“經常”得3分;第10題,選擇“極少”得3分,選擇“有時”得2分,選擇“經常”得1分。
第二步:將各題得分相加,得到總得分。
第三步:總分在18分以上,孩子有較強的“蛋殼心理”,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質較弱,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此項教育;總分在10分以下,孩子有較好的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質,對負性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總分在11-17之間,孩子的心理素質也在上述評價之間。
那么,當孩子面對心理困境,產生蛋殼心理時,又該怎么做?別著急,看看過來人的經驗吧——
過來人支招
童童媽 (會計):童童競選學校的小記者站站長時失敗了,這讓他非常灰心,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安慰他:“你是第一次入選小記者,還沒有經驗,只要你自己不放棄,下次還有機會。”接著,我又跑到學校去詢問別的小記者是怎樣競選的,把獲勝同學的演說詞拿了回來,我和童童仔細分析別人演說詞中的閃光點,客觀評價他的優勢,然后,讓童童重新修改了自己的講演稿,在飯桌上大聲朗讀。我們還經常模擬選舉場景,讓童童站著演講,我就坐在下面聽。童童沒有氣餒,第二年終于競選成功了。
翔翔爸(教師):翔翔小時候由于身體不好,學習老趕不上趟。可他就讀的是省重點小學,同學都很優秀,為此,孩子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性格變得越來越憂郁。于是,我就經常給他講林肯小時候的故事,引導他克服困難、刻苦讀書;翔翔喜歡下圍棋,我就鼓勵他報了校興趣小組,參加省級圍棋比賽,幫助他找回不少自信;我還降低對他成績的期望值,不給他任何壓力。1年后,翔翔重新變得開朗自信,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
磊磊(25歲 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生):我爸爸個子很矮小,不到1米5,媽媽的身高還不及爸爸,所以小時候上學,經常會有同學在我背后指指點點。我剛開始挺難受的,我爸就笑著勸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他雖然身材矮小,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卻經常不聲不響地去做。比如他看到人家的腳踏車倒在地下,就會去扶起來;郵遞員把別人的信錯放在我家信箱里,他會拿著信在小區里一幢樓一幢樓地去問……在我心目中,爸爸是很了不起的人,我從來沒有因為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感到自卑。
具有“蛋殼心理”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為他的心靈尋找一個出口——
故事里的啟發 沒有什么不可能
●編譯/ 張寧靜
艾雷格拉還在幼兒園上二年級時,校長西蔓女士給我打電話說,園里發現艾雷格拉學習方面有些障礙。我走進艾雷格拉的教室。孩子們圍著老師站成個圈兒,正在聽老師講故事。艾雷格拉卻獨自待在角落里,一旦被人抱回來,她又很快跑開,去玩具房自己玩,邊玩邊自言自語。不久,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愿和她在一起玩了,而且試圖避開她。
我不得不給艾雷格拉另外尋找幼兒園,卻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每家幼兒園都以“她不適合這里”為由而回絕。正當我走投無路的時候,西蔓女士推薦我們到蓋特威學校。這是一個小型的私立“特殊”學校,孩子都有很明顯的殘疾缺陷,有些是身體上的,有些是智力上的。
看著這些孩子,我的自尊心雖然受到極大的打擊,但還是希望艾雷格拉能在一個可以接納她的環境快樂成長。事實的確如此,艾雷格拉在那里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為眼睛不方便的格瑞絲精心準備《動物狂歡節》的錄音帶、給膽小的漢克講哈里波特的勇敢故事、和別的孩子一起為病重的小狗祈禱……在蓋特威,艾雷格拉成了最受歡迎的小朋友。直到有一天,我注意到艾雷格拉最喜歡的書,居然是一本滑冰運動員的圖片自傳集。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絕不可能,她肯定不會愛上這項運動。我們已經試了很多—網球,體操,她其實根本不適合這些。可轉而又想:如果不給她機會嘗試,她也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決定讓艾雷格拉試試。
在去滑冰場的路上,我一直很擔心,怕她萬一摔了幾跤后不愿意再繼續學下去。但是,當我看到她在滑冰場上快樂自由地旋轉,臉上展現出縱意舒展的表情時,我頓時感到欣慰許多。
艾雷格拉瘋狂地愛上了滑冰。我們一起搜尋了很多資料,得知艾雷格拉崇拜的那個年輕滑冰運動員住在布魯克林海茨,作為給艾雷格拉的生日禮物,我特意請來那位滑冰運動員為艾雷格拉教課。
10年后,我坐在美國花樣滑冰協會成人組的比賽現場,滑冰場上響起了報導員的聲音:“歡迎艾雷格拉福特小姐!”聚光燈立刻聚焦到場邊出口—艾雷格拉,我女兒的身上。她充滿自信地出場并滑到舞臺中央,看上去十分可愛。
我看著艾雷格拉,她也正會心地向我微笑。我終于明白:永遠不要在孩子心靈遭遇困境時輕言放棄,而要幫她重新尋找一個出口,并陪著孩子堅持下去,總會找到真正適合孩子的路。
孩子觀點 讓孩子告別“蛋殼心理”
“蛋殼心理”已日益成為孩子心理正常發展的隱患。可是,面對同樣的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安然度過,有的孩子就表現得極端偏激呢?我們認為,家庭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孩子愛的包裹和愛的缺失,都極易造成孩子“蛋殼心理”的形成。有的父母對孩子非常嬌慣,使他生活在父母精心設置和安排的天地里,可是,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生活,當他遇到打擊和挫折時,便會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和應付能力。也有的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讓孩子在心理發展的轉折點上,獨自去面對生命中的打擊甚至是傷痛,缺乏成人的心理引導和關心,最終只能釀成災難。我們不敢斷定自己的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壓力,但可以清楚的是,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極限,“蛋殼”就會砰然碎裂,產生意想不到的慘痛后果。
其實,當遭遇到外界因素“敲打”時,每個人都有減輕壓力、擺脫困頓、尋求心理平衡的傾向。如果家長表現出樂觀、積極的態度,就會為孩子樹立一個極好的榜樣,讓他學會怎樣去擺脫心理困境。當然,教孩子積極去面對壓力、困境,方法的應用和引導也不可少,心理學告訴我們,適時地升華和轉移補償,是緩解心理困境的積極方法,正如前文的童童媽,教孩子直面失敗,尋找解決的辦法,將挫折轉化為進取的動力,最后終于獲得成功。如果外力對“蛋殼”的“敲打”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那么應該教會孩子合理的宣泄,在遭受精神緊張的沖擊后,必須經過一些形式宣泄,不可積累太多的負面情緒。
不管哪種心理釋放的方法,其實都是要孩子自己去經歷、去體驗。生雞蛋那樣脆弱,蛋殼一碰就破碎,可是只要經過蒸煮,殼就變硬,蛋白就凝固在一起。正是在這個備受煎熬的“煮”的過程中,孩子的意志得到鍛煉,逐漸磨練得強硬,能應對生活的任何風雨了。而家長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無助困頓甚至恐懼時,做他情緒的疏導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