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童話里成長
那是一個停電的夜晚,女兒依偎在媽媽的懷里聽故事:“微微的風在窗欞上蕩漾,一只螢火蟲在風的秋千上蕩漾……”女兒問:“為什么螢火蟲會發光呢?”“因為那樣它就不會迷路了。”妻子告訴女兒說,剛出生的螢火蟲是沒有亮光的,所以總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螢火蟲媽媽就把自己心上的火苗拔出來一些,為孩子做了一盞小燈籠。這樣,螢火蟲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不會再迷路了。
“螢火蟲媽媽拔掉心上的火苗是不是很疼呀?”
“是的,很疼,而且那樣她會老得更快。但是為了她的孩子,她甘心情愿那樣做。”
女兒認真地聽著,忽然煞有其事地心疼起媽媽來:“媽媽,等我上學了,我自己會找到家,不用你為我做小燈籠,我不做迷路的小螢火蟲。”
我很贊賞妻子的教育方式,她通過一個童話故事,無意中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灌輸了美好的理念。受妻子的啟發,我嘗試著用童話來應對女兒的問題,沒想到真的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女兒發燒生病了,得吊針。女兒說害怕,哭鬧著死活不肯打針。我對女兒說:“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女兒搖了搖頭。
“你現在的身體里啊,有幾個小妖怪在興風作浪,它們是趁你睡覺不蓋被子的時候偷偷闖進去的。現在,它們在里面做壞事呢,得意得很,你想不想把它們消滅掉呢?”女兒擦了擦眼淚,將信將疑地點了點頭。
“那好,你說我們派誰去捉妖怪呢?”
“派齊天大圣孫悟空!”女兒漸漸興奮起來。
“好,可是他要進你的身體里去才能把妖怪抓住啊,我們把他變成藥水,裝進這個針管里,讓他順著你的血管進去抓妖怪好不好?”
“嗯。”孩子點了點頭,沒有一點含糊。
于是,女兒很順從地打了針。
女兒上幼兒園后,我們要求她一個人睡。她說怕黑,不肯一個人睡。于是,我告訴她說,夜晚的世界宛如另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由一個叫夜游神的掌管大權。他手下有很多精靈,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為迎接清晨的到來忙碌奔波。為什么早晨起床睡眼惺忪時發現頭發總是亂糟糟的?因為有三個“梳頭精靈”在設計發型,她們甚至會激烈地討論誰的點子更加新奇;為什么總是找不到襪子?是因為有“揀襪精靈”將它們悄悄地收走;窗戶為什么會砰砰作響、暖氣里為什么會發出嘭嘭的聲音?那是精靈們的交響音樂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那為什么有時候睡不著覺?”女兒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問道,儼然對我的童話充滿了強烈的興趣。“那是因為每一只貓都管理著一個小朋友的睡眠,而照顧你的那只貓太懶了,自己先去睡了。”
從此以后,女兒再也不害怕黑夜了,她固執地認為,那深深的夜里有很多很多的玩伴,在和她玩著捉迷藏的游戲。
在對女兒講童話時,我細心地觀察到孩子的表情在隨著故事情節發生變化。她是那么認真,那么易于被感染。有心的父母如果能把自己的教育方向和思想編成童話,培養孩子對童話的興趣,那么孩子就會跟著父母的思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這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關懷,更是一種教育手段。為孩子編織一些童話,其實就是在為孩子設置成長的路徑,讓孩子順著那些美好的指引,走向一個個快樂、健康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