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面面觀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內,對兒童尚無一個統一的測量標準。但我國心理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根據我國學齡前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認為要達到心理健康應表現出以下六方面的潛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育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智力發育正常的兒童,在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能夠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正常。在生活中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尤其是對于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會有更多的好奇、興奮、探究行為。
二、穩定的情緒。說到心理健康,核心的行為表現是情緒。心理健康的兒童盡管有時也表現一些消極情緒,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總體上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情緒和心境。
三、能合群,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友好相處。能與人尤其是同齡人平等、友好、和諧相處,對人有同情心,無嚴重的嫉妒心理和孤僻行為,無明顯的凌弱欺小行為等。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愿意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四、誠實、不說謊。說話符合實際情況;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如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人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等等。
五、自尊且有一定的自信心。對別人的稱贊會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會感到羞愧,做事希望得到別人的歡迎和認可,不愿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六、有一定的與年齡相適應的獨立性。一歲的孩子有穿衣服的要求;三歲的孩子有自己動手做事的要求,有愛美的行為等。
那么如何開發和培養學齡前兒童健康的心理?——“精心培養好親子關系是核心!”北京婦幼院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管理科梁愛民副主任醫師重點提示您:
兒童在三歲之前,更突出與父母交往的重要;三歲以后,兒童的自我意識提高,興趣廣泛,則要提高其社會***往,增強其“社會性發展”。那么什么是 “社會性發展”呢?“社會性發展”是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性別認同能力和與不同人打交道能力等。
如何保證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父母應至少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要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愛撫。充分的愛撫包含著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是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如果兒童能獲得這種情感的體驗,那么,他也能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與光明,也有能力去愛別人,從而具有生活的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兒童才可能進行其應有的探索、學習活動,保證正常情感、智力的發育。
原則二、家庭中父母擔負著良好的示范角色,心理健康的兒童需要心理健康的父母。模仿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身教是重要的家庭教育途徑。因此,為保證兒童的心理健康,在與兒童的交往活動中,父母或撫養人應喜歡且經常與孩子接近、交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注重與孩子交流的技巧,能和孩子溝通思想感情;在和諧歡樂的家庭,有家規可循,并講究教育的方法和藝術;父母以身作則,行為端正,有修養,避免對孩子采取忽視、冷漠甚至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要避免溺愛的養育方式。
原則三、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參與社會生活。除親子關系外,同伴交往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學習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因此,父母應提供充足的時間,提供適應的機會,注重孩子與同伴交往。除了正常的集體生活,如幼兒園、學校、各類興趣班等,父母還應讓孩子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鼓勵兒童正常的交友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除引導兒童學會擇友,解決交往中的問題和沖突外,更多的是給孩子交往機會,讓他們自己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學會一定的社會生存、交流技巧,鍛煉健康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