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保健應由實際出發
各地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有逐漸增高的趨勢。這并非完全是件好事。因為,胎兒過大過重是引起難產的原因之一。
胎兒出生時體重偏高與孕婦在孕期盲目加強營養或活動量過少有很大關系。
目前,孕婦營養過剩和活動量過少的現象比較普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位肥胖產婦說得很有代表性:“我本來就較胖,懷孕后,醫生還讓我多吃些營養高的食物,丈夫給買好吃的,媽媽送,公公婆婆勸,都怕我吃得少,擔心孩子不聰明,所以我只有多吃,結果把我吃得更胖了,孩子也吃大了,不得不剖宮產!”這個問題提出來,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它提示出一個道理:孕期保健也和做其它事情一樣,不能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也要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營養與體制狀況:這是實行區別對待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孕婦孕前的營養狀態很好,體制亦佳,一般說來,孕前就無需再特意去加強營養。孕早期也如此,因3個月以內的胎兒尚小,發育過程中不需要大量營養素,只要能正常進食并適當增加一些優質蛋白就可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了。但是,若孕婦孕前營養狀況已欠佳,體質又較弱,措施就不同了。這種人應該從受孕前幾個月就開始增加營養,想方設法增強其體質,否則就不宜妊娠。懷孕后也要及早改善其營養狀況,把增加營養當成早孕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這樣的孕婦如發生劇烈的早孕反應,頻繁嘔吐,更不能粗心,要及早就醫。進入妊娠中期也要因人而異,對于營養狀況好、體質佳的孕婦,適當地加強營養即可,而對于營養過剩、體態明顯肥胖的孕婦,要定期檢查胎兒的發育狀況,若發現胎兒偏大,應適當地限制或調劑孕婦的飲食,減少高熱量食品的攝入。
體力活動總量:孕婦究竟應該比一般人多休息多少,采取何種休息方式,是否參加體育鍛煉,以何種方式運動為宜,這更要因人而異。如果孕婦是個勞動婦女,懷孕后仍照常參加勞動,下班后就應該以休息為主,少做或不做家務勞動,而且一般情況下就不必再進行體育鍛煉了。相反,孕婦為腦力勞動者,或妊娠后停止了原來的體力勞動,在家休息待產,就應該適當地多活動些,可以做一般的(非笨重的)家務活兒,也可參加平時經常參加的不劇烈的體育活動。如果讓她們什么活動都不參加,安靜地待產,反而不利。
疾病狀況與分娩史:這也是必須重視的兩個方面。對孕前或孕中患有比較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的孕婦說來,認真治療疾病就是孕期保健的重點,因為這些疾病不僅危害孕婦還會影響胎兒。對她們不能和一般孕婦一樣看待,要縮短產前檢查間隔時間,嚴密觀察異常情況的出現,一旦出現就要看醫生。同時,也要注意孕婦是否發生過自然流產,是否生過遺傳病兒或畸胎,是否發生過難產。如發生過都應如實、詳盡地報告醫生,必要時還應做進一步檢查,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可大意。對于某些生過畸胎的孕婦,不僅本人要進行檢查,而且有時也要對其丈夫進行有關檢查,以便查明生育畸胎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
年齡與職業:35歲以上的婦女首次分娩,稱為高齡初產。高齡初產不僅產程明顯延長,滯產率增高,胎兒死亡率亦高于低齡對照組,而且,畸胎(主要是先天愚型兒)的發生率也顯著高于一般產婦。因此,對這些孕婦應加強孕期保健。高齡孕婦要縮短產前檢查間隔時間,增加檢查項目,而且應比一般孕婦提前幾天至十幾天到醫院待產。
職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孕婦孕前所從事的是可能對胎兒造成危害的職業,如與汞、鉛、乙烯、氯乙烯等及放射物質密切接觸的職業,應該調離或暫時調離原崗位,同時還要加強自我保健。另外,從事高溫或井下作業的孕婦,也應暫時調離原來崗位,以保障孕期母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