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的孩子表示反感父母!因為他們常做這4件事
你與孩子的關系好嗎?孩子對待你的態度,你還滿意嗎?
前些天看到一份調查報告,北京一家機構,對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有一項是“對待父母的態度”。
結果顯示,有56.28%的孩子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正是父母對孩子所做事情的直接體現。
所以,千萬別做以下這4件事:
- 只看見孩子不好的一面
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與孩子只有負面互動,那么孩子也會認同那樣的他,親子關系只會日益惡化。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對孩子要求很高,有意無意的就會去發現孩子的不足,想提醒他做得更好。
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就會忽略了他很多的優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想想看,如果我們只聽到同事或領導指出我們做錯的地方,而看不到我們做得好的部分,那是什么滋味?
我們大人也會認為自己不行,一直犯錯,甚至喪失自信,何況是孩子。
不妨試著多發現孩子好的一面,每天寫下孩子的三個優點,并告訴他。一段時間后,你會有驚喜的收獲。
- 給孩子貼標簽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如果你想讓孩子幫忙做一件事,孩子沒有回應,然后你就惱怒起來,認定他是故意不回答?
或者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你來一句“一猜你就會這樣”,“一猜你就不會”“看你平時的學習,一猜你就考不好”等等。
我們腦子里已經為孩子貼上了不好的標簽,平時就會注意符合這一印象的狀況,卻常忽略不符合的訊息,甚至碰到不明確的狀況,也會朝著“孩子不好”的方向解讀。
心理學上有個“歸因理論”,就是我們會很自然地對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這些看法會逐漸增強,到后來變成固定的模式,并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態度。
我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如果貼了標簽就會限制了我們發現的眼光。你經常說孩子不好,時間長了就會“弄假成真”。
- 貶低孩子
貶低和責罵孩子,除了腐蝕孩子的自信心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有些家長可能初心是好的,是想鼓勵孩子,結果用了激將法,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舉例子,用負面的比較進行教育。
“你看你同學比你厲害多了”“你這么簡單的題都做錯?”“你為什么不能像弟弟一樣聽話?”
這些言語不但不能讓孩子變好,還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孩子心里就認定了父母覺得他不夠好。
而且激將法激出來的孩子,就算是進步了或者取得成績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證明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是錯誤的,為了證明給父母看,而自己的心里還是受傷的。
所有心理學的入門課都告訴我們:正向強化,比負向強化更有效,鼓勵能幫助孩子培養自信,激發潛能。
所以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
我們的腦子天生喜歡感情的連結,鼓勵和認可會帶來愉悅。
當然也不是盲目地稱贊,如果孩子沒有好的表現,更不能大肆稱贊,可以在一些特別的時刻說聲謝謝或者笑一笑。
- 包辦孩子的一切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因為趕時間,就幫孩子穿衣服,洗臉刷牙,有些甚至飯都要喂到嘴里,即使這些事孩子早就會了;或者會幫孩子做分內的事情,比如怕他們洗襪子洗不干凈,就會幫他們洗。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做事情做得慢,做的不好,其實是父母做的太多,沒有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結果孩子沒有機會測試自己的能力,也沒有機會學習新技能,甚至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自信心受到傷害。
除了替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家長還會過度保護孩子,甚至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表面上看是全身心的支持孩子,其實是在阻礙孩子全方位的發展。
孩子需要自己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從嘗試和犯錯中積累經驗教訓,還要在實戰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毅力和意志力都是越常運用越會變得強大。
尤其在青春期成長最艱難的幾年中,父母要給孩子輔導和支持,要做一個好的榜樣,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
希望父母都能多多發現孩子好的一面,正確地鼓勵,并且學會適當地放手,與孩子建立更好的親密關系。
,斗戰神召喚獸怎么獲得,小說全集,產科醫生小說 http://www.cityruyi.com/lm-2/lm-2/8153.html- 標簽:,惹上世勛的萌妹子,陽神起點,圣墟頂點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
-
56%的孩子表示反感父母!因為他們常做這4件事
你與孩子的關系好嗎?孩子對待你的態度,你還滿意嗎? 前些天看到一份調查報告,北京一家機構,對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
-
夏天寶寶能不能喝涼水?喝什么水才有利于娃的健康?
炎炎夏日,寶寶能喝涼水嗎,緊急情況或者忘記帶水時,沒煮開的水也能喝嗎?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喝熱水”才對身體有好處,痛經喝…
- 這個方法能緩解80%的痛經,但大多數女性卻不敢嘗試
- 孩子明明吃很多,還是不長個也不長肉?可能是媽媽們忽略了這點
- 想讓娃長高個兒,這個比牛奶含鈣量高8倍!但很多媽媽都不會選
- 立夏之后,口氣變臭,不單單是濕熱導致,或和3種疾病有關
- 每天早晚刷牙,為什么還會有口臭?或是這3類疾病在“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