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校長大聲疾呼:別讓“焦慮"成為教育的絆腳石!
怎樣教育孩子?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會思考的問題。著名數學家、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曾經說過:“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說還是人才的競爭。”也許是新時代競爭的危機感已經深入人心,面對教育方式,很多人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自身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焦慮感。
你現在成績這么差,以后高考怎么辦啊?
你不補習別人補了,你就差一大截,高考你怎么比得過別人啊?
正是這樣的對話每日都在發生,所以オ會有"幼兒園學編程"、“小學學量子物理"這樣夸張的新聞出現。過早的將教育資源傾倒在孩子身上,看似是資源的浪費,實則是教育者對教育本質的曲解,是一種功利心的驅使和偷懶思維的作祟。
我們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
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家長們停一停吧,否則孩子就毀了!
01
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那么,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
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
那么請問轉向哪,往哪轉?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干、轉向本事?都不是。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寫過一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
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里?
你學過哲學,在西方哲學里面“愛、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
你說這個人今后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
我從這個例子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慢”的藝術。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我把這句話送給各位父母,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
上天讓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一定會給予他存在的價值體現。
你記得這句話,“存在即價值”。
02
教育就像養花,需要靜待花開
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
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來。
她說:“老師,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瘦小,黃毛丫頭,怎么辦啊?”
我說:“才10歲你著什么急啊?”
“她學習成績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么得了!”
我說:“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拔苗敢拔嗎?”
2014年,高考結束以后,志愿都填報完了,錄取通知書來了,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說:“快叫師爺爺,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
我說:“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高,比你漂亮,還考了一個好大學。”
她說:“當時我真的很著急,現在覺得很自豪。”
但是教育又最怕出現兩種極端:
一種是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長,而非花的本來木有和需求。
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靜待花開的機會。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靜心觀察花的種類,再以此選擇耕耘方式,再適度引導,除雜草、保豐茂。
03
適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
現在某些學校說“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