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家長隨口說的這些話,卻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沈磊專欄】
家長隨口說的這些話,卻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原創作者|沈磊(江蘇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
本文首發“ 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原創作者沈磊老師授權校長傳媒發布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家長的認可與鼓勵,而家長的認可恰恰是孩子很在乎的動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培養其自信和積極性,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淡其痕、入其神。然而,家長們有時候因為缺少洞察和敏感性,脫口而出的一些話,卻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別浪費時間,快去做作業!”
周末,我根據課本單元話題(DIY做手工)布置了一項實踐體驗作業:利用周末的親子時光,為家人做一份手工作品,可以是一道美食一朵紙花、也可以是一件變廢為寶的物件、又或者是一張充滿心意的卡片……
作業需要達成三個目標:1.明確自己為什么想做這個手工給家人;2.使用單元所學的目標語句寫下制作的流程和自己的感受,最終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DIY過程;3. 與家人分享時可直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
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他們提出了很多注意事項,還豐富了表現形式,主動提出想通過vlog,電子Poster、PPT制作等方式完成。但他們也有顧慮:他們不好意思向家長主動表達愛,也擔心家長覺得沒有必要這么做。
我鼓勵孩子們嘗試,周一來果然給了我很多驚喜:
我特意跟小伙子要來了照片電子稿,用同學們的話說“從沒見他這么開心過”,那份純粹、簡單、溫暖的快樂,彌足珍貴。
以下視頻來源于
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這些用心制作的過程,是孩子對生活、對家人愛的投射,在充滿感情和期待的過程中,用英語表達了制作過程,用多種方式鍛煉了信息技能,還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這對學習和成長都是有正向激勵作用的。
然而,當我問到孩子們他們的感受時,很多孩子卻告訴我,家長說:“別浪費時間!快去寫作業。”這句話,在不同的家庭中,驚人的一致。
作業真的只能是“寫”嗎?除了寫作業,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其他事情嗎?孩子出于愛為家人做了手工,不需要情感的回應嗎?
為此,我與孩子們進行了對話。
問題1:
“家長支持你的這份作業嗎?”
生1:“我家長說,不要浪費時間!”
生2:“我家長說,你做這個浪費時間;但是你把它寫成英語,不浪費時間。”
生3:“我家長說,這個作業隨便搞一下,我可以幫你。”
生4:“我家長說,擺拍一下就行了。”
(為了不暴露是父親還是母親說的,我在這里統一使用“家長”)
問題2:
“你做好送給家長后,得到反饋了嗎?
比如感謝、擁抱等行為上的反饋。”
生1:“沒有,沒說什么。”
生2:“我家長說,你這個做的不好吃。”
生3:“我家長說我浪費了食材,下次不要再做了。”
生4:“我家長很平淡地說了句謝謝,然后我們一起吃(這孩子做的沙拉)。在飯桌上,也沒說什么。”
生5:“我的家長說做完了就快去做作業吧。”
只有1個學生說:“我的媽媽很開心,說謝謝我,還抱了我一下。”
問題3:
“那你下次還愿意做嗎?”
大部分孩子回答:“不做了”。
至少不想給家長做了。
看著孩子們吐槽的樣子,我哭笑不得。孩子的積極性被家長的一句話、一個反應(甚至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打消掉了。我特意為家長們說了“好話”,解釋了一下家長們有可能的出發點和想要表達的隱身含義。
但回頭望,話真的不能隨口說。
上榜率最高的5句打消孩子積極性的話
這絕對不是個別現象,我向孩子們做了一個征集:
“家長有沒有什么口頭禪,總能讓原本很高興的你一下子就沒了積極性?”
讓我們看看孩子們寫下的家長口頭禪,居然這么集中。
Top1:
最高分多少?
班級排名多少?年級排名多少?
這是孩子們提到最多的“隨口話”。而且還有具體情境:
1. 我考的好了(比如96),家長就問“最高分多少?”;我考了最高分(比如默寫100),家長就問“有幾個100啊?”
本來很高興的,覺得自己發揮的不錯,給家長一問,就沒了積極性。
2. 老師不公布排名,家長卻偏偏問排名;老師若公布排名,立刻又會遭到家長的投訴。孩子夾在中間,被問的煩。
3. 家長總問沒法回答的問題。比如分數變化不大(試卷難易程度),家長就問“為什么不進步?”;如果小幅進步,家長就問“為什么進步這么小?”孩子需要的是一起分析,而不是對或錯的問答。
Top2:
快去寫作業
這也是個萬能句。吃完飯“快去寫作業”,看電視“快去寫作業”,玩手機“快去寫作”,參與家里的衛生打掃“快去寫作業”……
作業寫完了,家長也會有疑問“你真的寫完了?”、“你認真寫了嗎?”、“課外班的作業也寫完了?”……
孩子對所有事情的熱情都被一句“快去寫作業”打消了。
Top3:
你看看XXX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話。別人家的孩子系列,讓自己的孩子永遠站在被比較的下端。可在我們學校,最提倡的是和自己比,和自己設定的目標比,和自己制定的行動計劃比,和自己的反思空間比。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居然把自家的老大和二娃比。你看看XXX,老大被弄得很沒有面子。
Top4:
我們都是為你好!
上課外班,是為你好;限制交友,是為你好;快去做作業是為你好……似乎“為你好”成了一切行為的出發點。
我們絕對相信家長的做法是出于為孩子好,可是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好,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規律,孩子有什么樣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些都是在“為你好”之前不得不思考的。
Top5:
干完……再干……;
放松完,就去干……
孩子的所有計劃被家長安排的好好的:做完作業做課外;放學之后去課外班;搞完基礎搞拓展……有孩子告訴我,他們除了周末是滿的,連周一到周五期間都會有一些課外課程或練習題。
長期處于“被安排”下的孩子,又怎能培養出自主意識和行為呢?
這些話,
打消的不僅是積極性,
更是多種能力
缺少獨立的意識。沒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滿滿的行程遏制了孩子的獨立性,凡事交給父母安排,自己被動接受。接受的時候,不快樂;不接受的時候,就逆反。久而久之,也就沒了熱情,沒了期待。
缺少成功的體驗。一個孩子告訴我,他給媽媽做了一個紙質的文件袋。他說他以前做過一次,所以知道自己會做(這是以往成功的體驗)。這次做完后,他覺得自己比以前做得更好了,在紙張的選擇和膠合處處理得更恰當(這就是新的成功體驗)。有成功體驗感的孩子,才會更加自信,敢于嘗試。
缺少創新的機會。不斷的嘗試是基于經驗和假設,在完成的過程中會生發出很多新的靈感,以此驗證之前的假設是否真實、可達成。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僅靠做題應試,到了新的情境(更復雜、更綜合),孩子就沒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缺少承擔責任的行動。在家庭角色中,初中的孩子應該可以參與家庭民主生活了。比如家里添置家具時,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嘗試分配家里的勞動崗位,評價家庭成員對家的貢獻度等。這些能力不僅在于選擇和行動,更意味著承擔責任。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孩子在參與家庭生活中逐漸感受到自己力量的增大和對家庭責任的承擔。
家長說出這些話絕不是不愛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可塑性。久而久之就真的會約束孩子的發展潛力,好像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卻讓孩子飛翔一樣。
換一些口頭禪,變干預為參與,參與孩子的成長,激勵孩子的成長。哪些話管用呢?我們下一篇繼續。
- 標簽:假冒注冊商標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