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只是教孩子保護自己!避免變成霸凌者,從小教導因人而異!
在每個人都要遵守同一套規則之外,還有很多狀況必須同時考慮,性教育絕對是人人教育,而不是只教小孩保護自己或者不要成為加害者而已。
小熊是唇顎裂男孩。一般人看見特殊孩子的行為,傾向直接離開。小熊因插管無法控制口水流出,導致總散發一股臭味,其他小朋友都不愿跟他玩,所有小孩都還是搖頭:很臟,不行,不想和他玩。
我們不可能用說服或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接受特殊兒童;而特殊孩子需要的特殊協助,在孩子們互動時常跟他們必須學習的社會規則沖突,例如前述維持清潔的衛生習慣、游戲中應遵守的規則、人際互動彼此尊重的常規等。
特殊孩子之所以需要協助,就是因為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無法達到同齡孩子的平均表現,這種狀況,非但年齡相近的孩子無法理解,就算是成人,也很容易視為‘孩子沒規矩、大人沒在教’,當遇到這樣的孩子時,傾向直接離開現場或指責成人沒有盡到教養的責任。
親自示范‘愿意照顧不同狀況’的態度,避免孩子未來霸凌特殊兒
碰到這種狀況時,試著先擱置不愉快的心情,加入孩子的游戲行列中。在現場直接的目的當然是,一個大人的加入,會打破原先只有小孩的互動關系,而且不是介入管束,是一起玩:動點腦筋,建立適合現場的新規則,觀察孩子的狀況和反應,試著協助孩子建立彼此的關系。
就長遠來看,這樣的介入更重要的是:我們雖然不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有狀況,但我們對所有的孩子示范了一種‘愿意照顧每種不同狀況’的態度與方式。孩子可以學到的是,遇到差異不是離開或指責,而是嘗試了解,以及用善意看到其他人的需求。
孩子需要從小學習這件事,因為當他們離開家庭進入集體生活,這些全都成為他們能否理解‘為什么有的小孩就是不一樣’的基礎。
設想一個特殊兒童從小的成長經驗:不論他是智能、情緒、身體上的差異,他經常遭遇的情境,就是很難找到同齡玩伴,但所有孩子對友誼的渴望都是一樣的,等孩子更大一些,許多校園霸凌都是因為這種落差而發生,例如一般孩子可能覺得智能障礙的孩子‘易受驅使’、‘很好玩’,例如我們就曾見過同學誘使智能障礙孩子公開脫衣的案例。
我們常常等到孩子都長大了,才開始頭痛‘怎么這么好騙’或者‘怎么這么壞’,卻甚少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向孩子示范‘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這樣的差異態度。尊重與理解是讓孩子從小就通過身邊的大人,看見差異及不同的需求。
- 標簽:三國演義評書下載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