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打擊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你也許無意做過,后一種最為致命
禮貌,是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交際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形成。不過有些禮貌并不合時宜,有時候中國家長們一些自認為的“特殊禮貌”,在傷害著孩子。
5歲孩子被強迫表演,最終受到嘲笑
笑笑今年5歲,她能歌善舞,有一天,奶奶帶著笑笑去小區玩耍。
大人聚在一起的時候,難免會聊起家中的孩子,奶奶突然想起笑笑前段時間報了個舞蹈班,于是趕緊讓孫女表演了舞蹈,沒想到孫女有些害羞,就是扭扭咧咧不愿意。
奶奶感覺丟了面子,立馬當著所有人批評孫女,一邊的小伙伴也開始嘲笑她。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這讓笑笑的心里非常難受,回家后變得悶悶不樂,所幸媽媽發現了孩子的異樣,在了解完整個事情經過后,安慰孩子,并且及時勸阻婆婆以后不要再這樣。
其實,像奶奶那樣的家長還有許多,她們追求的“中國式禮貌”,讓孩子們深受其害。
孩子有這5種“中國式禮貌”,長大后或沒出息
1、強迫孩子表演
現實生活許多家長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說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大方一點,于是逼迫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節目。
殊不知,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些生來低調或是內向,不想要表現自己,如果家長強迫她們,反而容易導致其焦慮不安,此時若家長繼續緊逼或者是打擊孩子不愿上臺的行為,還可能導致孩子們的自尊心受損。
建議:家長可以讓表現欲比較強的孩子,進行展示,若他們表現欲一般,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但切不可勉強他們,可以多給他們溝通交流,探討不愿意表演的原因,然后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和鼓勵,慢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2、強迫孩子分享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這類型的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他們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如“你的玩具這么多,給別人一個玩唄。”、“把你吃的東西分點給小伙伴吃,不能這么自私哦。”
這類行為在家長眼中是一種禮貌,但實際上抹殺了孩子對自己所有物的支配權,將不利于他們物權觀的建立,還可能導致他們將來抵觸分享,甚至影響其社交能力的發展。
建議:家長可以通過故事、繪本的講解,慢慢培養孩子學會分享,甚至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有趣小游戲,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如果小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實在不愿意,不必強求。
3、強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尚小,大部分時間都呆在自己的家里,接觸到的多是家人,很少接觸陌生人,如果突然遇上很多個陌生人聚在一起,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這時,如果父母強迫他們打招呼,可能效果不太好。
尤其是對于那些正處于陌生人焦慮階段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本身就已經很害怕了,若是還被逼著讓他們主動打招呼,就會讓他們更加恐懼,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建議:家長們在遇到孩子不想打招呼的時候,不要逼迫他們,而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也不可給他們貼上“不禮貌”、“膽小”等標簽,而應該在事后與他們進行溝通,并給予鼓勵,讓他們慢慢學會打招呼這種方式。
4、孩子被夸獎時,父母過分謙虛
在中國家庭中,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績、取得進步或是在某一方面表現得很優異的時候,若是這時候有親戚朋友夸獎,那么不少家長就會過分謙虛地說道:“這次只是運氣好而已,他平時可笨了”、乖巧聽話有什么用,成績差得不行”等此類話語。
這些話雖然讓家長顯得落落大方,但卻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讓他們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建議:家長對于孩子的表現,要實事求是,不可用這種過分謙虛的方式來進行否定,當他們表現得比較好的時候,可以欣然接受他人的贊美,且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激勵他們再接再厲。
5、面對傷害孩子的行為,父母不懂得拒絕
這一種最要不得,因為它不光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可能致命!
在逢年過節或是聚會的時候,許多人都會聚在一起,而有些大人就喜歡逗孩子玩,說出“你媽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啦”等打擊人的話,家長們礙于面子不好拒絕,卻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正在傷害著他們幼小的心靈,甚至是讓他們陷入危險中。
還有些人不知分寸,喜歡逗小孩喝酒、給他們吃堅果。殊不知孩子危險意識差,往往會因為大人無意的逗弄而致命。
去網絡上搜索一下,也能看到不少寶寶因為被大人慣著喝酒而出現腦癱或者是酒精中毒的案例。
建議:家長們在遇到這種逗娃方式,要堅定拒絕,切不可因此害了孩子。(wcy)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