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調查】封裝產能松動成因復雜 多方角力還遠未達市場平衡
當前這個階段,沒有一個詞比“產能”更能牽動行業人士的神經。史無前例的缺芯大潮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從各種機構和權威人士的預測中,也看不到短期內緩解的跡象。就在緊張的情緒當中,從產業鏈下游的封裝廠卻傳來了產能松動的信息,這是否會意味著整個市場形勢會發生反轉呢?
產能確實松動了
深圳某封裝廠人士王恒(化名)從8月下半月就感到了訂單的減少,他的一些同行則在7月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終端(需求)從6月份開始就淡了,傳導到上游則花了2個月的時間。”王恒覺得今年這個淡季不同以往。
咨詢了多家封裝廠商,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另一位封裝業內人士張洵(化名)告訴,他的客戶前期拼命搶封裝產能,導致擠壓了一部分庫存,當市場需求減緩時,下單量就降低了。
不過,從國內一家封裝龍頭企業返回的信息則是,產能始終沒有松動,依然很緊張。對此,王恒的看法是,客戶群體不一樣,影響的時間會有先后之分。
國內主要封裝廠的半年報已經相繼發布,從各機構的解讀中也難以發現產能松動的跡象。比如,華創證券對華天科技2021半年報的研報就表示,封測行業高景氣度短期難以緩解,本輪行業高景氣下傳統封裝供需緊張最為突出,且短期內供不應求狀況難改變。長城證券在點評長電科技業績時指出,封測行業持續高景氣,海外疫情反復加速訂單向大陸轉移。天風證券解讀通富微電的半年報時,也指出封測產能持續吃緊,疊加東南亞臺灣疫情進一步拉大產能缺口,封測景氣度持續向好。
全球封測業龍頭日月光在7月29日舉行的法說會上也表示,目前需求比先前看起來強勁,下半年產能持續供不應求,緊缺態勢將一路延續至2022年全年,最快2023年才有機會達供需平衡。
這種局面可以被解讀成行業之間出現了分化,張洵就認為產能在向大廠集中,很多小廠的日子會很難過。
整個封裝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雖然沒有晶圓代工那么高,但依然由頭部企業所主導的。據統計,全球前十的封裝企業銷售額占比從2011年的65%提升至2019年的81%。在產能緊張的時期,選擇頭部企業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邊際。
圖 2021Q2全球十大封測廠排名(數據來源:集邦咨詢)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大廠的情況也不是一邊倒的,并非所有產品的產能都是飽和的,比如Wafer Bumping(晶圓凸塊)、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等前期擴產過快的工藝可能已經出現回落。“產能的松動并不必然就發生在傳統封裝上,這個還要看實際供需的狀況。”這位專家強調。
缺晶圓和少終端
對于產能為什么松動,就像產能為什么緊缺一樣,有著多種的解釋。
王恒告訴:“現在晶圓的價格太高了,IC和器件價格也高,終端和貿易商都不愿意備貨了。”
前期由疫情造成的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下游應用快速復蘇,使得晶圓代工廠的成熟工藝產能無法跟上,導致業內廠商紛紛迎來漲價潮。據相關數據顯示,8英寸晶圓代工廠的部份產品跟去年下半年相比已經漲價30%至40%。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Kanishka Chauhan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半導體供應短缺將嚴重擾亂供應鏈,并將在2021年制約多種電子設備的生產。
日月光在法說會上也提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作用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引發了大量的對新系統需求,致使這個行業措手不及。
這種措手不及就會使得產能分配不均衡,實力強的公司可以拿到晶圓,實力較弱的公司的晶圓產能則或可能被砍。沒有晶圓,無米下鍋,自然就會減少封裝廠的訂單。
但是這種情況也在緩解。張洵的公司是做功率器件封裝的,他們公司的晶圓供給已經逐漸恢復,“我們從士蘭微購買晶圓,去年年底的交貨期到了5個月,今年第一季度則已經延到6個月,現在則從6個月恢復到大概4個月了,但還沒到3個月,通常3個月是正常交期。”
從宏觀層面來看,晶圓產能確實在增長。據東吳證券數據顯示,在晶圓出貨量方面,聯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的出貨量均已創近五年歷史新高。
如果供給端在改善,出問題的就應該是下游產品了。有行業人士透漏,當前出現的情況是IC成品的銷售在下滑。
IC成品最大的去向就是消費電子市場,而近來的多種信息都顯示該市場的需求正在放緩。這其中的原因也非常復雜,一個原因是終端設備商也高估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5G智能手機,其銷售并未達到原先的預期。近期,就傳出手機CIS供應商豪威要大砍明年晶圓代工投片量,單月縮減量達5萬片。
全球代工業龍頭鴻海精密也在近日示警,稱與今年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其消費電子業務(包括iPhone業務)的銷售額將出現下滑。
這里面存在著一個“看似無解”的循環,因為某些芯片和零部件的持續短缺,拖累iPhone、游戲機和服務器的產量。這些終端設備產量上不去,廠商們就會砍單,反過來再影響對芯片的訂單。王恒估計IC產品終端的需求減弱傳導到封裝至少要4個月,明顯的影響也要到10月、11月才能看得出來
最后還有一個原因,集微咨詢高級分析師陳躍楠認為,國內頭部企業的產能也在逐漸增加,去年富余的產能都在今年用上了,這也會造成產能的松動。
綜上所述,造成產能松動的原因很復雜,不能一概而論。
擴產之路
產能松動就預示著缺芯危機會化解嗎?可能下這個結論還早。
日月光近期就表示,預計供需平衡最早將在2023年實現,2022年仍要非常有效地管理產能瓶頸。
有些芯片供應已經改善,有些芯片則依然緊俏。臺灣媒體近期就爆出,目前MCU封裝產能緊張,最小下單量從年初到近期已翻了5倍。從Q3整體封測報價來看,MCU封裝漲幅大15%,測試也同步上漲15%;驅動IC封裝漲幅則為個位數百分比;存儲器封裝需求可見度也較高。同時,媒體也觀察到芯片庫存分布極度不平衡,IC設計廠手中庫存接近零,晶圓代工廠及封測廠訂單爆滿出現庫存居高不下假象。
以封裝行業自身來說,其產能現在也不是一個穩定的常數。很多廠商為了應對這波產能缺口,都在短期內開啟了擴產模式,比如日月光就在年初時購置了上千臺打線機臺,使得該機臺設備交期大幅拉長至半年以上。
據廈門云天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于大全判斷,這波產能釋放還沒有達到頂峰,“很多設備還在陸陸續續地訂,沒完全到貨,因此產能與市場之間會有3-5個月左右的延遲。”在產能和需求都沒有穩定下來之前,市場發生轉折的概率不會太大。
其實,即使沒有疫情,封裝廠的擴產潮也是擋不住的。在5G、AI、電動汽車等下游需求的拉動下,封裝行業已經走上了快車道。只不過疫情使得這個過程的發展提速了。
縱觀2020年到今年年初,國內的多家封裝廠商都公布了自己的擴產計劃。其中,國內三巨頭的擴產計劃最為惹眼。
長電科技在2021年4月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50億元,擬投向的項目包括“年產36億顆高密度集成電路及系統級封裝模塊項目"、“年產100億塊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電路及模塊封裝項目”。
華天科技在2021年1月擬定增51億元,其中9億元用于集成電路多芯片封裝擴大規模項目;10億元用于高密度系統級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擴大規模項目;12億元用于TSV及FC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化項目;13億元用于存儲及射頻類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化項目。
通富微電在2020年先后在南通蘇通科技產業園、安徽合肥、廈門海滄布局,新建蘇通工廠、合肥工廠,并參股廈門工廠,收購了AMD 蘇州及AMD檳城各85%股權,主要生產基地從之前的南通崇川總部一處擴張為崇川、蘇通、合肥、蘇州、馬來西亞檳城五處生產基地,并通過參股形式布局廈門,產能成倍擴大,特別是先進封裝產能大幅提升。
這波擴產浪潮將整體提升國內封裝業的水平,不過也要小心風險。于大全就認為:“擴產不能盲目跟風,企業首先要明白自身有哪些成本、技術方面優勢,然后要了解市場增長率,對市場變化要了然于心,最終的目標是要提供有技術含量、競爭力的封裝產品。”(艾禾)
,陸小鳳傳奇之大金鵬王,辛夷塢 浮世浮城,宅行天下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15741.html- 標簽:,明曉溪最新小說,狼牙txt下載,刀小刀陽臺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
-
【芯調查】封裝產能松動成因復雜 多方角力還遠未達市場平衡
當前這個階段,沒有一個詞比“產能”更能牽動行業人士的神經。史無前例的缺芯大潮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從各種機構和權威人士…
-
10年來虧損超20億美元!福特汽車撤出印度生產線
近日,由于連年虧損,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汽車發表聲明稱,將停止在印度生產汽車,并將關閉在印度的兩家工廠,這會導致約4000名員工下崗。 …
- 每日精選︱微軟宣布無限期推遲重返辦公室;特斯拉Model Q曝光
- 集微訪談之國科微康毅:固態存儲·中國設計·賦能百業的機遇與挑戰
- 每日精選︱蘋果A15芯片性能遠超A14;奧迪A6L本月生產計劃僅1天
- 捷捷微電:推出新款150V系列N-溝道JSFET,助力5G通信等應用
- 長電科技:公司有參與汽車芯片的封測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