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廣:引導規范繪就育人同心圓 不公開成績名次的教育考量
【汪志廣專欄】
引導規范繪就育人同心圓 不公開成績名次的教育考量
原創作者|汪志廣(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近日,教育部發布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 (點擊閱讀全文) ,其中明確“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引發各方熱議。那么,這一規定背后的教育考量是什么?
一、學習成績好不代表“什么都好”。
分數是評價工具,成長才是目的。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是今天,更是明天。現實生活中并非每個家長都懂教育,很多家長誤以為:“成績好,一切都好”“升學靠成績,成績好就等于人生出彩”。考試成績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工具。考試成績只能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在一些家長的眼中,考試成績就是孩子聰明與愚笨、進步與落后的標準。如果教育只是讓家長滿意,就會追逐分數,容易迷失國家戰略目標。優秀成績是一時之得,健康成長才是長期目的。教育包括很多的內容,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愉快情緒等,都不能用成績衡量。在學校里,學生首先要學的是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成績很重要,但決不是學習的全部意義。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如果沒有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那么教育就是不合格的。
二、直擊應試教育“惟分數”“惟升學”的頑疾。
不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名次不等于家長對孩子在校的學習“不知情”。應試教育的思維習慣就是按照單一的分數來評價、選拔學生,因此學生和家長更多在乎的是獲得多少的分數,而不在乎學生身體健康和個性獨特發展。不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名次是教育評價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學校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多元興趣,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要引導家長信任孩子,欣賞和善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差異,鼓勵孩子的進步,讓每個孩子、每個家庭帶著積極的情感,享受來自教育的幸福。五育并舉,不止是學校教育的事情。作為家長不能只關心孩子的成績,不關心孩子的品行。放學回家,很多家長首先檢查的是孩子的作業,輔導的是孩子的課外練習;有些家長很少,甚至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一些家長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么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讓年幼無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導致了許多惡性事件的發生。
學校不公布學生的成績和排名,家長就沒有了用來攀比的標準,有利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減輕了成績排名帶來的壓力。取消成績排名,也減輕了老師許多不必要的工作負擔,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備課,去研究學情,有利提升老師的工作效率。當然,家長們不會因此無法得知孩子在學校學習的狀況。學校和老師會以更加私密、更加多樣的方式,讓家長和學生知道處于班級中的位置,以及班級上其他同學考試分數的分布狀態。在這方面,北京十一學校已經有很多成功實踐的經驗。考試成績出來后,老師用私信或一人一張成績單,將學生的總分、各科成績、年級位置、區段參考值等發給家長,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心里有數。對于成績起伏波動大的學生,老師會單獨與學生溝通,必要時會約談家長。
三、切實走上以發展性、創造性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之路。
好學生首先要是一個自主發展的人。知識僅僅是最低等的學習對象,凌駕于知識之上的,還有創意、情緒、性格、興趣、公德、信仰等等。學生的健全人格、思辨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不是考試成績所能完全體現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絕不能以分數來論英雄,而要全面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助力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成績對孩子前途影響最大的,不是分數本身,而是學習帶給他們的獲得新知的成長感和充實感,運用知識做腦力勞動的快樂與幸福。其實,孩子學校表現的差異往往反映出家庭生活的差異。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家長尤其不要盲目攀比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否則人比人氣死人。不公布成績不排隊的原因就在于此。真正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求碾壓別人,只求提高自己。不求做到最好,但求做最好的自己。這才能給孩子的未來留下無限的上升空間。
作者簡介:
汪志廣,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北京市海淀區教育黨校副校長、中小學干部研修中心副主任,海淀區政府督學,北京市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命題人兼評委,中科院心理所卓越家長培訓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策劃學術委員會委員。
延伸閱讀:
汪志廣:有邊界的自由,有規矩的自主
- 標簽:蒸汽吸塵器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