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教育的大格局與小格局
【柳袁照專欄】
教育的大格局在哪里?
原創作者|柳袁照(江蘇蘇州第十中學原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北京新學道教育集團總校長、課程研究院院長)
本文為柳袁照校長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柳袁照(ID:Liuyuanzhaobazi)”,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我曾寫了一篇有關教育小格局的隨筆,寫罷,想想,有小格局,就總該有大格局。什么是教育的大格局?教育的大格局在哪里?這個問題縈繞在心頭。曾有一所公辦學校里接納外來務工子女學生,樹了一堵墻,見路不平雖無法拔刀相助,也站出來說了幾句話,沒有料到會得到許多人的認同。于是,又想到了教育的大格局這個題目。
突然開朗。什么是教育的大格局?比如,教育部門面對不適合的、不合格的外來務工子女學校,果斷地把學生全部搬遷到公辦學校去。這是大舉措、大境界。只是頂不住某些家長的壓力,又人為地在與小區居民子女學生中間樹了一道墻,一下子境界又低了下去,又落進了小格局的尷尬境地。
所謂教育的大格局,首先該明白什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首先要做的,什么是可以擺一擺放一放的。社會的需求、時代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教育需要做好服務。對區域來說,首要的是要解決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大問題。與社會變革相聯系,加快教育的變革,包括結構、體制、機制的相應改革。比如,外來務工人群,是當下城市建設、城市服務的一支不可缺的生力軍。缺少了他們,城市幾乎不能健康地運行、運轉。與此相應,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的問題,會成為一個十分尖銳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同城待遇”遲早要提出:并解決。
城鄉教育的差距,在某些地方不是縮小,而是拉大。我在民辦教育集團工作了一段時間,有機會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教育、交流教育。農村、山區、中部、西部,那里的教育與東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教育可以說不是相差五年、十年,盡管放大膽量說。農村剩下老人與兒童,留守兒童教育盡管已經做了了不起的努力了,可我看了還是心酸。一點大的孩子,就遠離了父母,無論學校如何照顧,都是遺憾。那里的兒子天真、淳樸、可愛,一點點世俗的影子也沒有。我曾去湖南十八洞村,去了那里的村小,一個學校就是一個老師,校長是他、圖書管理員是他、一年級老師是他、二年級老師是他、教幼兒班的老師也是他。這還是一所被許許多多人關注的村小。其他數不清的還沒有來得及被大家所關注的無數村小又怎么樣?
留守在家鄉農村、山區的孩子,是幸運還是不幸運?許多外出打工人員,越來越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城市的誘惑,包括教育的誘惑,是無法拒絕的,越來越多的家長會帶上孩子遠走他鄉去務工,子女的讀書問題,成了一個大問題。城市原有的教育相對平衡的狀態被打破了,原有的學校格局,滿足不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蜂擁而入。許多外來工子女學校應運而生,質量、安全都是問題。我們城市可以只需要父母的勞力,而拒絕其孩子的教育嗎?當然是否定的。
各地涌入城市、地區想了許多辦法,但是離需求相比,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教育的大格局出現了,明知不可能還是要盡可能的去解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教育只有主動地去迎接這種挑戰,才有新的作為。把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納入自身的教育體系之中,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是可做好了不做好的事情。歷史上中國勞工到了美國、到了澳大利亞等地,為當地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還是受到歧視,其子女教育被冷落、被遺棄。一部勞工史就是一部血淚史,所謂唐人街,最早就是唐人無法進入當地社會(更不要說主流社會),而被迫形成的低人一等的孤獨社區。有時我看到了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就會想到“唐人街”,恕我聯想不當,但卻是我的真實感受。
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再怎么不平等,不能讓孩子所受的教育不平等。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善良的社會,任何不善良,都不能對孩子不善良。對孩子最大的善良就是給他們以平等的教育,盡可能的平等,
- 標簽:導電膏的作用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