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免疫力差、便秘、挑食,怎么補?小兒藥膳來調理
就中醫理論來說,小朋友的氣血并未充盈飽滿,抵抗力本來就比大人還要差;再者,小朋友在學校過集體生活,一個同學感冒,很快就變成班級很多同學感冒;如果只有輕微的咳嗽還好,要是嚴重到發燒,甚至情緒不穩,爸媽們可能也會跟著連續好幾天都睡不著覺呢。
家里有小孩的爸媽都知道,要是小朋友挑食不愛吃東西,那可是爸媽每日三餐都會出現的煩惱,如果小孩在班上個子又比別人小,即使不是因為挑食引起的,爸媽仍舊會煩惱、自責不已。為了改善小朋友的體質,爸媽們可能會試著給小朋友吃些中藥,但是就算藥材再怎樣甘甜可口,畢竟都是不常吃到的味道,小朋友就會把它當作怪味而不愿接受。事實上,中藥在經過適當的處理后,也會變得容易入口,比方說藥材本身就好吃,或者經過特殊加工,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炮制’;再來,也可以用特殊的料理手法,與某些食材配合,讓中藥變得好吃,也就是以下所要談到的‘藥膳’。使用藥膳可說是從古早傳下來、相當適合的中藥使用法,且藥膳本是給王公貴族養生食用的,給小朋友吃當然也相當適合。
就小朋友常見的體質來看,總離不開氣血陰陽等要素,如果脾胃氣虛就容易胃口變差、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或是便秘;若血虛就容易面色萎黃、頭暈目眩或者大便干燥。如果肺氣虛則會抵抗力變差,容易感冒流鼻水,或動一動就流滿身汗;陰虛的話,除了容易感冒以外,還常口干舌燥,沒事就發熱。以下就針對這幾點,分別將傳統古方做改良,設計成為可口美味的藥膳。
君子雞湯
作用:補脾胃,助消化。
主治:胃口差、易疲倦、身體瘦弱、消化不良。
材料:黨參、白術、茯苓各二錢、甘草、生姜各一錢、大棗4顆、雞肉數塊
作法:
藥材洗凈,以1升水將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大火煮開后,改用小火煮15分鐘,濾掉藥渣后備用。
雞肉切塊后以沸水汆燙,生姜切片、大棗掰開備用。
大火煮熟后,再燜10分鐘,上桌前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四君子湯,出自宋朝官方出版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最常用來調養脾胃用的方劑,不寒不燥,就是所謂君子致中和的意思。古書上的對雞肉描寫為:其肉甘溫、補虛溫中。如果用烏骨雞的話就更好了。
補血排骨湯
作用:補血、潤肌、養顏。
主治:氣血虛弱、貧血。
材料:當歸二錢、黃芪一兩、大棗3顆、枸杞子二錢、排骨數塊
作法:
藥材洗凈后,將當歸、黃芪加入1升的水,用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煮15分鐘,過濾藥渣之后備用。
排骨汆燙去掉血水,大棗掰開,與枸杞子備用。
以慢火燉熟,加入適量食鹽即可。
當歸補血湯,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所創的名方,重點在于補氣以生血、行氣以活血,豬肉則可以補肉,食之潤腸胃、生津液、豐肌體、澤皮膚,但多食會生痰易肥胖,這可要注意。
玉屏風煎
作用:補肺氣、提升抵抗力。
主治:容易感冒、時時汗出者。
材料:黃芪一兩、防風和白術各三錢、生姜一錢
作法:藥材洗凈后,以水1升熬煮成半升,平時當茶飲用即可。
玉屏風散,出自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同樣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這個名方最主要是以黃芪固表、補氣、止汗的功效,來提高對于感冒的抵抗力,此方劑現今仍廣泛被使用中。
沙麥百合粥
作用:養肺陰、潤燥止渴。
主治:口干舌燥、時常咳嗽。
材料:沙參、麥門冬、百合各三錢、白米1杯。
作法:
藥材洗凈后,先將沙參、麥門冬以1升水煮開,之后再慢火煮15分鐘,濾掉藥渣備用。
煮熟成粥即可食用,可加入些許冰糖調味。
因為早期的用藥大部分都偏于溫燥,在明清的醫家們則開始改用涼補的方式來處理熱性病,沙參麥冬湯,就是出自清朝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治熱燥傷陰的名方。白米的特色是味甘微寒,具有益氣、止煩、止渴的功效。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