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受盡委屈的討好型人格,一般由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三句話養成
讓孩子受盡委屈的討好型人格,一般由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三句話養成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討好型人格是如今很多年輕人都會困擾的一個問題,他們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該如何拒絕他人不合理的要求,總是使自己處于一種 被動委屈的情況, 利益也受損了。
因此,這些年輕人在成為家長之后,也害怕自己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在生活中 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簡單來說,討好型人格是什么呢?
很多人認為,你對別人好,他人也一定是對你好,于是為了獲得這樣正向的情感,就開始討好他人,比如別人提出的要求馬上答應、喜歡夸獎他人等等。
但事實上,當一個人主動 付出了善意之后,可能會 得到他人的惡意,就拿孩子的生活而言,比如他在去小賣部的時候,其他同學要求帶零食。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無關
于是孩子為了搞好同學之間的關系,就主動地幫了一次忙,可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 有的小朋友懂得感恩,東西買回來之后,馬上付錢,還多支付一些跑路費或下次主動幫忙帶東西;
- 但有些小朋友就不一定了,他們可能 遲遲不付錢,或在同學去買東西的時候,每次都要求順帶,卻一次也 不回報。
沒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面對第二種同學,下次就不會幫忙了。
而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下次依然會幫忙,但這個時候他們又同時覺得 心理委屈、不愿意,可是為了所謂的同學關系,只敢強忍著。
它的出現,也與很多方面有關,不管是童年幸福,還是不幸福的孩子,都可能有這種情況,覺得 只有自己表現好、先認錯或主動幫忙等,才可能被愛。
但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與家長的教育還是脫不開關系的。
一般而言,如果家長喜歡對孩子說這三句話,他們很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
“不乖的孩子,是會被討厭的。”
孩子的氣質、性格等很多時候都是天生的,有的小朋友是沉穩、安靜的,有的是暴躁、調皮的,他們的這些性格本就沒有優劣之分。
只是家長常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要求孩子有不一樣的性格,比如心情煩躁的時候,要求寶寶安靜、乖巧;看到其他小朋友積極表演節目時,就希望他們活潑、調皮。
只是家長常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要求孩子有不一樣的性格,比如心情煩躁的時候,要求寶寶安靜、乖巧;看到其他小朋友積極表演節目時,就希望他們活潑、調皮。
于是常常將“不乖的孩子,是會被討厭的。”等話語掛在嘴邊,這不僅違背寶寶本身的氣質,還會讓他們不自覺地調整自己,適應他人,達不到的時候,還會 陷入自卑。
“大方一點,才能交到朋友。”
家長總是認為大方、喜歡分享的孩子才能交到朋友,這也造成小朋友在維系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時,習慣 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你這點分數,說出去都丟人。”
家長如果讓孩子覺得自己只有考到好的分數、表現得好,才能得到喜愛,就會讓他們覺得得到他人的喜歡是有條件的:
比如在他人面前好好表現自己;太看重別人的評價,如果受到差評就一直不開心;難以拒絕別人等等。
比如在他人面前好好表現自己;太看重別人的評價,如果受到差評就一直不開心;難以拒絕別人等等。
服從別人的想法
哪怕是和班上的同學一起組織活動,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會害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自己的建議與他人不同時, 遵從他人的想法。
十分敏感
他們 對別人的評價很在意,同時又很善良,會 關注他人的需求,及時提供幫助。
害怕沖突
這樣的孩子還討厭沖突,在要吵架的時候主動退讓,想要 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
【幸孕說】
其實孩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也沒什么不好,畢竟這樣的人更容易讓人親近,只是不可讓他們委屈了自己,如果發現其他人,不值得深交,就需要馬上退出,別再付出了。
對于害怕孩子被孤立這一點,家長也可以告訴他們,有時候 能力比討好他人更加重要,就比如班上的學霸再怎么獨來獨往,也總是有湊過去問題目的人。
收藏
舉報
- 標簽:么姓氏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