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北京有過一個貧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們怎么樣了?
本文選自“精英說”,由藍橡樹 (ID:blue_oak)綜合編輯整理。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一群窮孩子的實驗》(《人物》雜志)
【精英說編者按】 如果從一個城市里六十萬打工子弟中挑選出最聰明的那一批人,給他們提供因材施教的教育,讓他們不浪費天分,不從傳統教育中滑落,最終能否擺脫父輩的命運?這是一個包含復雜命題的教育樣本,從中我們能窺探到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現實狀況、階層固化與沖破它的難度、大城市里小人物的漂流史。
十年前,北京有過一個叫“青云學子計劃”的教育實驗,從全市六十萬打工子弟中挑選出一批較為聰明的孩子,試圖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挖掘他們的潛力,從而擺脫父輩的命運。
如今,十年過去了 ,這群孩子長成了二十一二歲的青年。
回頭來看,這個故事或許算不上完美:首先,實驗不時受到升學制度、原生家庭等各種因素阻撓;其次,這批孩子也并未個個如愿進入大學、從此走向高光人生。
但我依然被深深打動了,因為無論后來的境遇如何,談及人生里的這個插曲,他們均心懷感恩,并堅信“我們人生中的那些東西被改變了”。
青云班的學生們
被宋慶齡基金會帶進了人民大會堂
01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劉正奎,出生于安徽農村,1997年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安徽某貧困任鄉政府教育辦副主任。
當時縣里外出打工的人多,留守兒童也多。劉正奎在工作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和父母長期分離,內心或多或少有些創傷。
幾年后,劉正奎調任去中科院心理所,便格外關注留守與流動兒童的心理創傷問題。
2007年的某次飯局上,三辰集團董事長孫文華提到自己想辦個公益學校。
三辰集團是做動畫起家,代表作品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藍貓淘氣三千問》,而孫文華本人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同桌的劉正奎聽了,有點遇知己的興奮,他給孫文華提建議,“如果真想做,就關注那些跟著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所謂的流動兒童,他們急需幫助。”
在劉正奎看來,有些非京籍的流動少年,既聰明又有韌性,卻受制于客觀條件,天賦被浪費,著實可惜。
酒局結束后,劉正奎與孫文華建立了聯系,他們多次討論要辦一個什么樣的學校,才能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最終決定“辦一個不大但要有影響力的學校”,專招收那些“貧窮又有天賦的打工子弟”。
2009年,孫文華捐資1000萬元,設立“超常教育專項基金”,用于項目運作。同年,趙大恒從北京八中退休,加入青云。
趙大恒是北京教育界響當當的名師,他帶的北京八中少兒班,高考平均分在620分以上,關于怎么教育早慧的孩子,他有著三十年的經驗。
資金有了,老師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02
2009年,是“青云學子計劃”正式在北京招生的第一年。劉正奎和工作人員跑遍了北京郊外的打工子弟學校,見了好幾十位校長,試圖找到一批符合條件的青云學生。
他們發卷子給學生做,試卷上的幾百道題,無關知識積累,而是看應試者天生的邏輯。
通過考核的孩子會被帶到中科院上幾天課,學初高中物理,有老師在旁邊觀察記錄,看他們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最終,“青云計劃”從八九百位應試者中招到了24個學生,這24個學生中,除了極個別的,都符合“智商較高”、“家庭貧困”兩個條件。
2009年秋天,青云班在芳草地小學開學了。著名的芳草地小學,曾是外交部子弟小學,后來又成為了全國第一所公辦國際學校。
彼時,萬和城校區剛剛建成,一共就兩個班上課。青云班的24個孩子,用一整層樓。
第一屆青云班
芳草地小學萬和城校區的開學典禮
24個孩子中,有8個女生,16個男生,他們是超常兒童,也是裝修工人、餐館服務員、廢品回收者、臨時工的孩子。
徐博是“青云學子計劃”的第一屆學生,來自河南信陽農村,父親在北京東五環外東壩鄉皮村的小餐館里幫工。
不上學的時候,徐博也在館里跑前跑后,做些前臺點單、后廚刷碗的活兒。
自打進了青云班后,徐博每周日下午都會背著書包、換上干干凈凈打的校服去上學。
公交車穿越城市,從東六環到北四環,終點是芳草地小學的萬和城校區。用他的話說,“是在兩個世界里穿梭。”
小學時,全班一起慶祝徐博的生日
青云班的另一個學生李小溪,江蘇人,兩歲跟著父母到了北京,在豐臺區讀過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教室是一間普通的居民平房,學生多,中午排隊吃大鍋飯。
后來去的一所學校,校車是廢舊的面包車,每天拉滿滿一車學生。有時司機會大喊讓站著的學生全部蹲下,怕被執勤的交警看見。
和班里的其他學生一樣,來到青云班,徐博和李小溪都覺得美好得不太真實。
每周,體育老師張艷杰會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離開學校,到自然里去。
他們在奧森公園體驗四季,去地壇公園觀察觀察花苞,在后海看柳條兒抽出嫩芽,在朝陽公園散步,還坐著火車去爬了泰山......
青云班的學生們在泰山
在自然里,張艷杰教他們認識植物,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感受能力。比如,讓他們閉著眼睛感受一棵樹的表皮紋路、氣味、溫度和聲音......
只要出門,他們基本不坐車,都是靠走路。有時走上十幾公里去鳥巢,再走回來,孩子們邊叫苦不迭,又興致勃勃。
課上,會有一些團隊協作的項目,張艷杰把體力強和體力弱的分在一組,把開朗的和沉默的分在一組。
他設置的任務,往往都需要調動所有人的優勢才能完成,“慢慢他們會意識到,只有我們組合起來,一起解決問題,才能變成超人。”
張艷杰帶著青云班的同學出門玩雪
另外,青云班的老師們有一個共識,即見識高于知識。
孩子們曾被帶去人民大會堂參加活動、被帶去博物館看展,劉正奎校長還請過十多位院士到青云班來,告訴他們科研是什么、南極科考是怎么回事......
最讓徐博印象深刻的,是張艷杰會在課上放一些短片,關于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這些世界名校的建校過程,還告訴他們什么是托福、SAT考試。
跟蹤了這個項目十年的老師成吉思說,“我們的孩子,比其他農村孩子見識大多了。這是我們的初衷,他們成績可以不好,但見識不可以不多。”
03
2009年秋天到2012年夏天,三年轉瞬而過,第一屆青云班小學面臨小升初。正巧,東北師大附中在朝陽區建了一所分校,接受了青云班的孩子。
而就在小升初這一過程里,有少數學生放棄繼續參與實驗
- 標簽:王行健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